论犯罪成立条件“情节严重”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节严重”的立法例在《刑法》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反映了当今刑事立法的开放态度和未来刑事立法的趋向,它的存在就是要告知司法裁判者不能机械、僵硬地理解和适用法条,而要照应犯罪现象的差异所带来的事实与规范间的协商与融合。这与开放的构成要件理论不谋而合,它认可了封闭的构成要件之外,还应存在需要法官予以积极补充判断的构成要件要素。从注释刑法学的视角深入、系统地研究情节犯,不仅可以填补、修正传统刑法理论对于情节犯研究的不足和缺陷,而且能够有效检视刑法理论自身的合理性、周延性和适用上的妥当性,同时,也能为司法机关判断罪与非罪提供相应的规则指引。第一章犯罪成立条件“情节严重”概述。司法解释出于明晰构成要件内容、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考虑,通常将“情节严重”转换成其他犯罪类型。针对多个要素共同发挥影响“情节严重”作用的情形,司法解释却并未涉及,通常用“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予以兜底概括,这是立法和司法解释无能为力的表现:一方面,立法者几乎不可能预见所有的情节要素;另一方面,即使预见也不能一一列举出这种繁杂的排列组合。“情节严重”的立法设计是立法者在人权保障与秩序维护、法律的明确性与防止处罚漏洞和立法语言的简短价值之间互相权衡的结果。“情节严重”具有法定性、高度概括性、主客观统一性、存在范围广泛、对应罪过为故意的特征。其规范价值主要体现在:与二元交叉立法制裁体系兼容、符合犯罪构成体系的要求、顺应时代背景和刑事政策趋向、有利于司法裁量权的发挥。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具有相对性,两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应当具体情形具体分析。“情节严重”之情节,是指刑事法律和刑事政策规定或认可的,存在于犯罪构成共同要件(要素)之外的,反映行为的社会危害和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及程度,并能影响定罪的各种主客观事实情况。“情节严重”之情节有别于但书中的情节,后者不包含结果这一要素,也不涉及某些使法定刑升、降格的情节和(某些)入罪情节,两者是种属关系。犯罪客体是被犯罪行为所侵害或威胁的某种社会关系,其自身只有存在论的意义,没有自证程度的功能。犯罪客体中不仅没有定罪情节的作用空间,而且其自身也不是定罪情节。第二章“情节严重”之情节的犯罪论体系定位。“情节严重”的角色定位,集中反映在“情节严重”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上,具体表现为情节与犯罪构成要件的关系,以及“情节严重”之情节是否需要行为人的主观罪过涵摄。非构成要件说一方面承认四要件的犯罪成立标准地位,另一方面又否认四要件兼容“情节严重”这种犯罪成立条件,认为它只能作为犯罪构成的提示性规定,或超脱于四要件之外的犯罪成立“量”的要件,或属于罪过覆盖范围之外的客观处罚条件,存在逻辑上的致命缺陷。构成要件(要素)说中的“消极的构成要件说”、“质与量的构成要件说”、“整体的评价要素说”都没有完整、合理地诠释情节的地位与作用。定罪情节既不是犯罪成立的基本要件,也不是共同要件,而是体现情节犯个性的具体构成要件,它是充足其他要件后剩余犯罪事实(要素)的综合。构成要件要素说通过延展“明知”的内涵来说明罪过覆盖“行为+结果”的整个犯罪过程,但未注意到某些类似于客观处罚条件的情节不能被罪过涵摄,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区别对待说坚持“混合罪过”的观点,虽有利于区分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和客观处罚条件,但会造成罪过判断上的困难和混乱。有鉴于此,应当对传统罪过理论与区别对待说进行修正,即以“结果标准说”为基础,同时区分对犯罪构成事实的认识与对犯罪构成事实的评价,以及划分真正属于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情节与客观处罚条件情节。第三章刑法基本立场之争视域下的情节。刑法基本立场之争不仅已经在中国刑法理论中展开,而且触及到了刑法立法和司法的多个方面。在该场域中探究定罪情节问题,无法避免基本立场的选择所带来的认识差异。情节所折射出的理论根基问题,几乎可以还原古典学派与近代学派论战的全部内容。入罪意义上的人身危险性,作为有限的学理解释标准用于阐述某些类似受过行政处罚、多次等法定入罪条件的性质是合适的,即相比作为常态犯罪类型立法法理依据的客观主义,这些规定体现了立法者对危险人格的关注。出罪意义上的人身危险性并非一切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而是犯罪构成的选择性要件。两种人身危险性尽管都在犯罪论场域中使用,不过它们的内涵有所不同,前者是主观主义、人格刑法学的概念,后者主要是行为刑法、犯罪本质二元论、需罚性的内容。规范违反说相比法益侵害说更容易解释我国刑法中构成要件的内容,两种学说在说明违法程度、开放的构成要件问题上存在异同。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对“情节严重”违法资料、可罚根据的说明上存在差异,但立场的不同并没有在大范围内惹起违法与合法两种相反结论的出现,只是对某些法定犯情节的认定中会出现罪与非罪两种不同的结论。在中国刑法理论研究中,真正体现行为无价值论优势(限缩犯罪圈)的场合:一是对具有社会相当性的行为的出罪化解释;二是排除司法解释中不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的突破犯罪构成评价范围的某些“刑事政策情节”的定罪功能;三是推动未来刑法立、改、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严密对接,增强立法的道德基础和民众可感知性。具有社会相当性的行为和轻微偏离社会相当性的行为,要么是合法行为,要么是一般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只有严重背离社会相当性的行为才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在心理责任论中,目的、动机成为情节的内容,主要起补强“罪责可罚”的入罪功能,它的缺失就起到了限缩犯罪圈的出罪作用(阻却责任);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是独立于故意、过失之外的责任要素。在规范责任论中,期待可能性也是责任的要素(情节的内容),其恰当地阐释了司法解释规定的“拒不交代、拒不配合”、“将违法所得用于非法活动”作为情节内容的不合理性。我国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基本上坚持了行为责任论的立场,将绝大多数事后不可罚行为、影响人身危险性的情节排除在犯罪构成之外。第四章“情节严重”的认定规则。对“情节严重”的评价,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它是事实、评价与人际关系的混合物,并非可观察到的事物或效果。认定“情节严重”的过程,是刑法解释者综合运用各种理念、方法、标准等进行反复论证、细致推敲的过程。对于“情节严重”的价值判断,首先应当确定评价的主体——刑法解释者,这是将客观素材加工成刑法“作品”的具体设计者;其次要锁定评价对象——情节的内容和范围,这是研究的素材和基础;再次是选择何种工具(标准)或方法进行加工的问题,即如何发挥解释者的实践理性和主观经验对严重程度作出认定;最后是根据解释目标检验解释结论。刑法学科若取得真理性认知,就不能仅局限于理论层面的论证和思想层面的体验,而应遵循一定严格的准则、方法,否则,便会不可避免地重蹈覆辙,难有实质进步。强调主观要素的基础地位,容易造成法律和道德界限的不清、犯罪认定的困难和司法裁量的肆意。以客观构成要件事实为基础,不仅符合犯罪认定的规律,而且能够保障行为人不受单纯的主观恶性、内心意思而被处罚,也是对实质犯罪概念所具有的强大入罪功能的一种救济和纠偏。先客观后主观的判断方法是:首先,选定影响违法程度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如果这些情节要素无法满足违法可罚的要求,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再判断主观要素;其次,根据罪状的描述确定所要考察的主观构成要件要素,即故意之外是否还包含目的或动机的内容;再次,根据客观要素与主观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推导主观要件的符合性。形式判断先于实质判断的方法是,根据所持的刑法基本立场,结合司法解释明确列举的“情节严重”的具体情形,通过形式判断确定影响违法和责任的情节要素,之后再实质判断违法可罚和罪责可罚。
其他文献
质量为125Ge V的希格斯粒子在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上的发现意味着物理学家们找到了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这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虽然标准模型对许多实验结果进行了成功的解释,但它也面临着一些困难。首先,模型中包含了许多参数,比如粒子的质量、混合以及希格斯粒子的本质,都缺乏理论解释。其次,这个理论未能把引力包含进去。最后,对于天文
雷达是武器装备在新式战争中担负通信与电子侦察军事任务的关键一环。为了保证正常通信,且在敌方雷达探测范围内不被识别、追踪、攻击,武器装备需要让己方雷达波高效率传输又能够将敌方雷达波耗散或散射到其他方向。因此,提高武器装备的隐身性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实现“信号传输与隐身”双工作模式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外形设计、频率选择表面(Frequency selection surface,FSS)、蒙皮天线等。外形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尤其是“三网合并”推行以来,我国电商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以淘宝、京东、苏宁易购为代表的一大批网络交易平台相继出现,网络经济也开始改变着人们的交易习惯乃至生活习惯。相比较于传统的交易模式,消费者借助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和服务,打破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模式;与此同时,对商品近距离的触摸、观察等感官上的认知,逐渐被网络交易平台信用评价制度所取代,这种消费者的时间成
商业自动决策算法是近些年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与算法技术的经济应用而逐渐产生的一个新兴概念,其在为消费者的网络和现实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推动经济资源更高效配置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算法歧视、算法绑架等问题,危及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自由选择权等基本权益,因而开始受到法学界的关注。然而,由于算法科技本身的新颖性和前沿性,对算法及其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是近几年才逐渐兴起的,再加上算法的应用范围横跨政治、经济、社会
人工智能介入量刑机制将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基于量刑活动的固有属性,人工智能不可能直接给出最终的宣告刑,是故,量刑无法脱离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量刑是量刑统一化与量刑个别化的结合,前者是以“已然”的社会危害性为基础,将同类个案向一致标准引导的倾向,其核心是针对行为的“类案类判”;后者是以人身危险性为基础对“未然”的判断,其核心是针对行为人的个别化。量刑是“刑之量化”基础上的“刑之裁量”,前者旨在揭示已然
生态系统服务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纽带作用。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地表景观结构和功能演替,组织体系和功能体系不断交织演变,并以城市群这一更高级的空间组织形式呈现出来。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健康的双赢局面,是区域协作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相比单一城市,城市群结构更复杂,空间异质性更高,用传统单一城市或整体区域评估的方法来研究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
自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中国开辟了符合国情的特色创新发展道路。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指出我国的R&D经费投入量已达到2.214万亿元,投入强度达到2.23%,投入总量从2013来一直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逐渐拉近与美国的距离。科技创新作为创新型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入转变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要素及理念,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已进入
动词习得向来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重点课题。日语中的有对自他动词数量众多,占常用动词的半数以上。其词尾形态复杂多样。作为黏着语,在使用中要求搭配相应助词,且其语态意义与句法性语态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都导致中国日语学习者在有对自他动词的习得方面遭遇很大困难。本研究从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视角出发,以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石,结合《中国日语学习者语料库》的数据和两项问卷调查的结果
机械系统的故障多发是造成各种设备可靠性低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由于机械系统故障导致的重大事故屡见不鲜,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为了提高机械系统可靠性、降低机械故障的发生概率,本文以元动作及元动作单元为载体,对机械系统元动作的故障模式、故障原因溯源及故障机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基于“机械产品功能是由零件之间的相对运动予以实现的”这一基本思想,对机械系统元动作的故障模式进行了研究。通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被确立为关键生产要素和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如何有效保护数据安全成为当前我国刑法理论研究和刑事司法实践的重要议题。作为可能危害数据安全的技术手段之一,数据爬取行为,即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自动获取网络数据的行为,因全国首例“爬虫”入刑案入选2019年度人民法院十大刑事案件,而被理论和实践重点关注。数据爬取行为一方面存在危害数据安全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风险,另一方面因促进数据流通与再利用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