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弗洛伊德的学说猛烈地冲击了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激起了一阵阵波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现当代西方文化的影响,不仅可以从精神分析对它自己所属的专门学科心理学看出,而且可以从它对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和文学、宗教、哲学等各种领域的持续影响中清楚看出。作为20世纪现代西方美学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学美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居有独特的地位,对现代西方美学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在梳理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压抑及升华理论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其理论的价值、意义与深远影响,以及该理论对文艺创作及批评的启示,旨在揭示该理论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弗洛伊德认为意识与无意识及其压抑是他的整个精神分析结构的基石,人的意识以及个体的性本能欲望都受制十现实,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这些被压抑的冲动并非静止不动的,而是随时等待或寻找时机宣泄出来。由于文明的需要,为了个体的平衡,被压抑的欲望总在寻找表达和被满足的途径,升华就是一条被压抑物文化转移的有效途径。升华既能够满足“自我”欲望,又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使性冲动目标及对象向更富有社会意义的价值目标和对象转变。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使被压抑物回归,唤起那逝去的记忆的过程。待合适的时机,艺术家便借由升华活动,使自己被压抑的性本能欲望以伪装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弗洛伊德看来,文艺创作最根本的动因在于艺术家的无意识性本能欲望,艺术家所渴望表现的内容是自身无意识领域中被深深压抑着的童年时期的情结和愿望。而观者从艺术家的作品当中感受到艺术家的性本能欲望,并产生共鸣,从中得到满足。观者观照艺术品所获得的愉悦感来源于其欲望的满足,观者在艺术品当中可以观照到自己欲望的幻象。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品实际上是“求看和求被看”的性本能冲动的升华,从而把文艺的本质看做是人的本能和没有被满足的欲望的升华。同时,弗洛伊德还提出了文艺可以让人暂时逃避痛苦的现实,艺术品为个体内心深处的“俄狄浦斯愿望”和“父亲的阉割情结”提供了符号性的表征,从而使个体得以减少精神上的恐惧和焦虑。这种观点体现在审美活动中,弗洛伊德认为美是对生活当中遇到的那些几乎不可忍受的艰难的一种缓冲,通过内部的满足使个体得以独立于外部世界。对于艺术的功能,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对个体具有麻醉作用,可以暂时抵消压抑,通过文艺活动,可以实现被压抑欲望的现实补偿。弗洛伊德的压抑及升华理论对后世的美学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把文艺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现象,创造了对艺术家以及文艺深层解读研究的方法。受其影响,西方美学出现了20世纪的第一次转向——心理学转向。弗洛伊德对个人童年原初经验的重视,给探究文艺的意义深度带来了极其伟大的理论启示,为文艺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文学批评的视角和领域,启发文艺评论家从与以往不同的新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文艺作品,并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研究与批评实践当中。弗洛伊德的压抑升华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文艺的本质,文艺创作的动因以及文艺作品接受反应。当人的本能诉求无法得到满足,主观愿望又为世不允许,个体因为社会的压制而无法实现自我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个憋屈的事实,而是可以通过追求美,利用升华实现自己的理想。当艺术家将满心的痛苦变成饱含情感,带有形式美的作品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可以与艺术家一起获得美的陶冶,解除内心的抑郁,达到心理的平衡。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局限性也是极其明显的,其最主要的缺陷就在于过于强调性本能欲望,而忽视了文艺的审美性,将本是精神性的美感变成了动物般的本能性。文艺最重要的特性在于其审美性,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研究文艺,但是绝对不能够忽略其根本属性。弗洛伊德的压抑升华理论作为二十世纪影响广泛的学术理论,无法用单一的尺度和标准作出准确的评价,我们应该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