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下,获得农转非的身份对于公民来说,能让农民获得教育、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住房等方面的实惠,享受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城市人”身份和公共服务“诱惑”,曾使众多农民心向往之。但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对农业投入的持续增加,一些地方出现了农转非遇冷现象,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趋势,城镇化建设中的农转非工作推动遇阻。 纵观现有对农村城镇化的研究,农转非政策带来的社保和就业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现有的研究很少涉及到: ①农村城镇化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与农业的相互作用; ②在国家对农村逐渐重视背景下,农转非应做出怎么样的调整以确保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 ③伴随着产业升级,农转非应该发挥的作用以及应对新形势需要做出的转变。这些问题都将阻碍国家城镇化进程,鉴于此,本文以这些问题作为切入点,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在城镇化视角下,农转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对农转非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农民在农转非的过程中理性行为的改变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对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转非政策体系的调整思路。 本文研究发现,我国农转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体主要包括: ①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良好、与城市差距较小的地区,地域性的出现“非转农”现象; ②由于农村土地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对农民存在牵制力以及农民对“半截子”城镇化的排斥,近年来越来越多农民愿意进城,但并不愿意转户口; ③与发达国家在城镇化后期出现的“逆城市化”相比,我国的城镇化现状还存在很大差异; ④农转非人员享受城市低保还存在包括政策不公、待遇不高以及办理程序复杂等困难; ⑤城乡新型合作医疗由于报销比例和报销额度较小,发挥的作用有限; ⑥储蓄式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有限; ⑦基本养老保险政策还有待完善,存在诸如缴费标准过高,对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缺乏照顾等问题。 究其原因,制约或影响农转非因素主要包括: 1)现行的农转非政策与户籍改革不相配套,农转非人员户口迁移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农民对农转非政策心存顾虑; 2)农转非人员求职技能欠缺,难以在城市立足; 3)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农转非人员在心理上出现落差和孤独感。结合案例分析本文认为,改善农转非人口的生活状况,提供更好的生存资源,是目前解决农转非带来严峻问题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加大对农转非人员安置工作的力度,做好住房安排、工作安排、再就业技能培训以及加大社会保障等,保证农转非人员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之中。 针对农转非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结合案例分析中汲取的经验,本文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转非政策体系的调整思路: ①从政策体系整体来看,可以把农民工群体划分为四类:低技能劳动力集群、失地农民集群、经营户集群、技术人集群,针对不同的群体实行分层次、有阶段的农转非政策和措施;通过建立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促进市民和农民融洽,改变两者之间的对立状态;加快中小城市建设,解除农民在中小城市落户的束缚,将其作为吸纳农民的主要阵地; ②与当前产业升级的形势相结合,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健全维护进城农民权益的法律和制度,通过农民合作组织和司法援助等方式帮助其维护自身权益;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提供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 ③以更好的促进工业反哺农业为出发点,整饬规范土地市场,使征地过程透明化,征地范围合理化;将市场机制引入耕地非农化,处理好土地开发和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权益的关系;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存权益;改革土地产权制度,让农民能够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变失地为经营土地; ④鼓励农转非人员自主创业,培育农转非人员自主创业意向,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增强其创业信心,同时有针对性地提供创业培训指导,提高其创业技能;构造健全的农转非人员的创业服务体系,包括搭建创业平台、创业服务组织机构、创业信息服务、创业法律服务、创业资金支持等,消除农转非人员创业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