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形象媒介框架的共鸣效力研究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ai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媒介形态的变更,新媒体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为大众的主要使用媒介,自媒体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自媒体的出现给媒体生态带来了巨大的震颤,而传统媒体的话题引导力则遭到削弱。本研究以《中国青年报》为传统新闻媒体的代表,在其2016年到2018年的报道中随机选取了304篇与青年形象相关的样本;同时,以微信公众号为自媒体研究平台,在微信自媒体2016年到2018年发布的文章中随机选取了301篇与青年形象相关的样本。通过内容分析和阐释性文本分析的方法,比较两者对青年形象框架建构的异同,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影响因素。在《中国青年报》的青年形象塑造中,“乐于奉献”框架是最核心的青年形象框架;在对创业青年的成功案例进行塑造时,《中国青年报》常常会突出创业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强调其社会使命;此外,“脚踏实地”框架也是《中国青年报》重点建构的青年形象框架。在自媒体的青年形象样本中,重压之下的当代青年是自媒体最为关注的题材。但自媒体在书写、建构青年压力的同时,也在加剧青年群体的压力,制造思想焦虑。自媒体塑造的追梦青年的生活区域大多都集中在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追梦青年的形象较为单一。另外,在自媒体话语中,张扬和反叛是青年群体忠于自我的表现。在对青年形象进行建构时,《中国青年报》更注重对青年的价值引领,自媒体则更关注青年的生存处境。留在小镇和乡村的普通青年成为了媒体话语的“失语者”,在《中国青年报》和自媒体的文章中都很少被关注。在对艰苦奋斗的青年进行书写时,自媒体和《中国青年报》对“苦难”的诠释有着不同的意涵。自媒体主要突出青年奋斗的艰辛,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中国青年报》则更加注重对“吃苦”的颂扬,强调“吃苦”与奋斗是幸福的。《中国青年报》中的青年是“被政治化”的青年,自媒体中的青年则是“被消费”的青年。最后,本研究在《中国青年报》和自媒体样本中选出小部分最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从话题、框架策略、框架叙述时的话语策略、框架发起人身份和框架接受者的立场等五个角度对《中国青年报》和自媒体的媒介框架共鸣效力的差异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话题的关联度决定了框架的关注度,框架贴近性是框架共鸣效力的基础;《中国青年报》往往通过“加强框架”、“框架拓展”和“框架转换”等框架策略和手段潜移默化地转变框架接受者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安定民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目的;自媒体则善于利用情绪框架刺激受众感官,从受众视角叙述增强框架的贴近性,并通过故事化叙述“制造”框架的叙事可靠性,来增强其框架共鸣效力和话题动员力;在具体的话语层面,《中国青年报》有时过度跟风社交媒体的语言方式会降低框架可信度,片面指责或说教则容易引发受众的抵抗情绪;另外,相同的框架对于不同的媒体而言,有着不同的框架适用性,框架发起人的身份会影响受众接受框架时的态度;框架接收者会出于对个人立场或利益的维护,对媒介框架产生抵抗行为。分析《中国青年报》和自媒体的框架共鸣效力差异、各自策略及影响因素,旨在帮助《中国青年报》等传统新闻媒体吸收、借鉴自媒体的共鸣策略,提高传统新闻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的议题引导力。但借鉴并非照搬,找到适合自身的框架共鸣策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提高《中国青年报》等传统新闻媒体的框架共鸣效力。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四项相应的对策建议:(1)通过积极情绪引导框架共鸣;(2)增强框架贴近性和框架的经验可测性;(3)巧用框架叙述技巧;(4)采用合适的话语策略。
其他文献
提出了基于分布式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系统框架.详细讨论了该系统的实现方案、模块结构和关键技术,最后给出了系统训练和评价方法.该系统以基于关联规则方法的分布式数据挖掘
文章引入消费者效用函数,从产品差异化的角度建立了一个双寡头市场模型分析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说明了在寡头市场的行业中,企业自身要通过提高其产品的环境质量来提
脉诊是中医辨证理论体系的重中之重。传统的脉诊过程中,中医根据主观感觉和长年累月的实践经验来分析脉搏特征。因此脉诊应当结合现代科技技术研发设计脉搏采集系统,推动脉诊
目的探索使用瓦里安Rapidplan优化模块在宫颈癌容积调强计划(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中的可行性及潜在优势。方法筛选50例经临床验证的宫颈癌VMAT计划导入Ra
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开展建设活动是人类维持生存、争取发展的手段,公路建设作为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开发建设活动,必将产生一系列的灾害,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
脉诊作为传统中医的一部分,在临床诊断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中医在脉诊时根据主观感受和长期的经验对患者进行诊断,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多种信号分析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交互融合,有助于高职院校中各类课程与政治思政课程紧密结合,共同进步。文章主要探究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互融合情况,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