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社会各界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在国家进行“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政策的推动下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尺度拓展到镇域层面,构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部六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探究镇域尺度下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一些依据与参考。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首先,人口与经济两个子系统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口子系统高-中-低水平区在空间上呈现“斑点状-连绵区-团块状”的空间分布格局。人口子系统高水平区集聚状态较明显,呈“斑点状”且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域。中等水平区集聚状态比较显著,呈“连绵区状”在高水平区周围大面积分布。低水平区集聚状态非常显著,呈“团块状”且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2)经济子系统高-中-低水平集聚区在空间上呈现“多斑点-小片区-大组团”分布格局。高水平集聚状态较显著,呈“多斑点”状散布于平原区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中等水平区集聚状态较显著且形成多个集中片区,主要分布于高值区周围及平原、盆地区域。低值水平区集聚状态显著且呈“大组团”连绵分布。其次,从耦合度看,高-中-低水平区在六省分布比较复杂,具体表现如下:(1)高水平区主要分布于河南省中部与北部、安徽省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湖北省的汉江平原区,其余几个小面积高值区分散于各个省域内,在空间上呈现“两团多斑点”的分布格局。(2)中值水平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南部、湖北省东部、湖南省中部、山西省中部、安徽省和江西省大部分区域,其余的几个小面积的中值区分散于各个省域内,在空间上呈现“多片区多斑点”的分布格局。(3)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山西省内被西南-东北走向盆地分割的东西两个片区和湖南省西部狭长的地带,在空间上表现为“三带多斑点”的分布格局。再次,从耦合协调度看,整体空间格局与耦合度类似但局部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如下:(1)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部、中部和北部,三门峡西部,湖北省的中部与东南部、安徽省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在空间形成“三组团-多片区-斑点状”的分布格局;(2)中值区主要分布在山西省西南-东北走向的盆地区域,湖北省西部,湖南省中部以及江西省和安徽省相连的大面积区域,在空间上形成“五片区-多斑点”的分布格局;(3)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部和山西省的西北部,在空间上形成“两片区-多斑点”的分布格局。(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中部六省镇域尺度下人口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的相关性极强,局部区域镇域发展的集聚效应比较明显且相互作用较强。最后,从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自然因素的支撑、路径依赖效应、资源-人口双向作用、产业集聚区的影响、核心城市的扩散是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