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问题是中国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传统文学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清末民初小说观无疑独得风气之先,在域外小说及小说观的启牖之下,实现了结构性转化,中国小说从此走上了“现代化”的漫漫长路。由于史传的发达和历代经学的显赫地位,加之传统儒家文化对通俗文学的歧视,长期以来,传统目录学对于小说一向以“小道”视之,“君子弗为”视之。班固给“诸子略”作小结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这个观念从此便根深蒂固、代代相承,历来史家艺文志小说家小序都沿袭了这种说法。一直到清乾隆中纪昀的《四库全书总目》也仍然如此,班固与纪昀几乎毫无时差与代沟上的歧见。班固时代连纯粹的文学观念都尚未建立,遑论虚构性极强的小说?班固对小说的歧视或可理解。但至清乾隆中,且不论民间的话本与演义小说量丰质美,就连《红楼梦》这样的优秀天才之作,仍不能见容于纪昀。一千多年来传统目录学小说观就这样一直把持着文学小说观。小说作品成熟了,小说观却拒绝长大。梁启超等清末民初小说理论家力倡“小说界革命”,盛赞“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把小说从传统观念中“小道”、“君子弗为”的边缘地位推入文学的殿堂,颠覆了从班固《汉书·艺文志》起所形成的传统目录学小说观,实现了文学内部结构的调整。从而为中国小说“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基础。本文第一章讨论传统目录学小说观与文学小说观。在分别对历代传统目录学小说观与历代文学小说观进行简要钩沉之后,总结了传统目录学小说观的发展历程与文学小说观的发展历程。本文第二章讨论清末民初小说观。从当时小说界讨论的五个热点问题——小说地位与小说家地位、小说作用、小说翻译、小说分类、小说传播——展开研究。本文余论部分讨论清末民初小说观与五四小说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