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和群落水平上外来入侵植物与共生本地植物叶功能性状和养分循环的差异及环境的影响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o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来植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生物多样性安全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甚至危及人类健康。为揭示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大量研究比较了外来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的差异,但结论并不一致,这可能与不同研究比较的物种数量较少、特性不同及实验条件的差异等有关,即这类研究的结论可能具有物种和环境特异性。而且,文献中两类植物个体水平上的比较研究很多,但群落水平上的比较研究很少,把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环境影响外来植物的功能性状及被入侵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等,进而影响外来植物入侵。因此,本研究在土壤和气候条件均不同的3个地点设置样地,从叶功能性状、根围土特性、凋落物性质及分解等角度,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比较研究外来入侵植物与共生本地植物的差异及环境的影响,探讨外来植物成功入侵不同环境的机制。通过对3个研究地点35种植物的44个功能性状的测定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在物种水平上,与共生本地植物相比,在3个研究地点外来入侵植物总体上均具有较高的叶片养分含量、最大光合速率及光合资源利用效率,根围土养分含量、酶活性及氮转化速率,较高的叶和根凋落物氮含量及分解速率,较低的凋落物碳、总酚、(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碳/氮比、木质素/氮比及凋落叶氮回收效率。在各研究地点,上述参数几乎都与两类植物在群落中的相对丰度显著相关,表明上述性状差异能较好地解释外来植物的入侵性,也说明外来入侵植物与共生本地植物的差异受两类植物物种特性的影响,为文献中不一致的比较结果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凋落叶和凋落根分解速率与其氮含量、成熟叶(只与凋落叶分解相关)氮磷钾含量及比叶面积呈正相关,与凋落物碳、(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碳/氮比、木质素/氮比等呈负相关,表明两类植物凋落物理化特性的差异是其分解速率差异的重要原因。凋落叶碳和氮含量、碳/氮比几乎都与成熟叶养分特性显著相关,表明物种间成熟叶养分特性的差异能够预测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差异。凋落叶氮回收效率与其氮含量、成熟叶氮磷含量及比叶面积呈负相关,与凋落物(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及碳/氮和木质素/氮比等呈正相关,表明高的凋落叶氮回收率是植物适应贫瘠生境的策略之一。上述结果表明,与本地植物相比外来入侵植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和叶功能性状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这与其在3个研究地点的成功入侵(较高的相对丰度和重要值等)密切相关。环境条件显著影响物种水平上外来入侵植物与共生本地植物各参数差异的方向(谁高)及程度。最典型的例子是比叶面积,在水热条件较好的丹东外来入侵植物比叶面积显著高于本地植物,在沈阳样地两类植物比叶面积的差异不显著,而在干旱瘠薄的朝阳外来入侵植物比叶面积显著低于本地植物。随着环境的改善,其他性状上外来入侵植物的优势也逐渐升高。例如,在丹东,两类植物叶片最大光合速率、光合资源利用效率、根围土净矿化速率、凋落叶和根分解速率、凋落根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等的差异程度均最大。上述结果与不同环境下两类植物平均相对丰度和重要值的差异程度(丹东最大)一致,较好地解释了环境与入侵性的关系,也为文献中外来入侵植物和本地植物比较研究结果不一致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在群落水平上,外来入侵植物的优势更明显,其全部叶功能性状(除沈阳叶碳/氮比),全部根围土特性相关参数(除朝阳净矿化速率),以及凋落叶和凋落根分解速率、氮和碳含量和凋落根纤维素含量的群落加权均值(功能组成)均显著高于本地植物。两类植物上述性状的功能差异指数均显著大于0,进一步表明两类植物在群落水平上发生了性状分化,支持限制相似性假说,即外来入侵植物与本地植物的性状分化(差异)促进其入侵。与物种水平上的研究结果类似,在群落水平上,环境条件也显著影响两类植物各参数的差异程度,随环境的改善,外来入侵植物的功能性状优势也逐渐升高。例如,在水热条件较好的丹东,两类植物比叶面积、叶磷含量、叶片建成成本、叶片光合速率、光合资源利用效率、根围土净矿化速率、凋落叶和根分解速率等的群落加权均值的差异程度及功能差异指数均较高,即群落内两类植物上述生长相关性状的分化程度更高。上述结果表明,在较好的环境下,限制相似性假说能更好地解释外来植物的入侵性。但不同性状对环境的响应并不完全相同,如在水分和土壤氮素有效性均较低的朝阳,两类植物叶片钾和灰分含量及碳/氮比等的群落加权均值的差异程度和功能差异指数均较高,即在群落内的分化程度更高,这表明不同植物适应水分和养分逆境的机制不同。分析不同环境下群落全部植物功能组成和功能多样性的差异,也能反映环境条件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在水热条件较好的丹东,比叶面积、叶碳和磷含量、叶片建成成本、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合资源利用效率、根围土铵态氮含量、凋落叶和根碳含量及分解速率等的群落加权均值和功能多样性(除根围土铵态氮含量)均最高,即群落内不同植物的性状趋异,表现为性状分化,支持限制相似性假说。但在干旱瘠薄的朝阳,叶钾和灰分含量及碳/氮比等的群落加权均值和功能多样性均最高,表现为性状分化。上述结果表明,性状分化还是聚集既受环境也受性状本身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相移器是实现基于迈克尔逊原理数字剪切散斑干涉仪进行材料无损检测时,实现时间相移法的关键部件。当数字剪切散斑干涉仪工作时,相移器需要提供连续、等量、分辨率达到纳米级的连续微动,从而确保获得清晰无损检测结果。本文采用有限元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一款高位移重复精度、高响应速度、高分辨率的相移器。首先通过对压电陶瓷自身特性进行理论研究分析,根据相移器技术要求完成了对压电陶瓷的选型,搭建了试验平台实
河北丰宁坝上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欠发达,属于全国贫困县,营建生态经济型植被是该地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途径之一。然而由于气候条件所限,制约了丰宁坝上地区经济林果业的发展,但生态林业所需的苗木产业有发展空间。樟子松(Pinus 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我国北方防风固沙的主要造林树种。多年来在科学研究与工程建设中樟子松造林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苗木需求
现行黄河三角洲是于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改由利津入渤海而形成,多年来黄河入海口河道发生了多次改道,黄河入海口也发生变迁。近年来最近一次入海变迁是1976年5月由刁口河改道清水沟,又于1996年在清八人工出汊使得入海口向北摆动。黄河河口的演变主要取决于黄河下游河道改道与否,而对下游河道河口的冲淤特征研究将对人们研究下游河道提供帮助。本文以黄河下游河道以及黄河河口三角洲为研究对象,收集了黄河下游
随着电子地图在路径规划、导航、运输任务派单、车辆调度等位置服务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地图更新的精准性与实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地图中的道路缺失、道路封闭以及道路偏移
在本文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测地线理论在Kahler几何中的重要意义,叙述了过去测地线理论所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困难,然后列出作者在该领域的新成果.具体地作者证明了给定k>4,0
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为研究区,选取山蒿分布集中的四个乡镇,基于2017年多时相Landsat8-OLI遥感影像,构建山蒿植被信息提取模型,进行典型区山蒿提取和精度验证;对1992、2004/2003、2017年三期遥感影像数据信息提取,使用景观指数方法分析山蒿植被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通过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山蒿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构建人为干扰指数研究山蒿分布的人为干扰因素;通过以上研究结合问
据模型预测,在未来50年内,内蒙古东部地区将出现氮沉降加剧和降水增加的趋势。但也有报道表明,在未来全球变化新格局下,大气氮沉降和降水增加都是不可持续的,两者的定向变化可能会同时停止或强度减弱。国内外对于氮沉降和降水增加的环境学效应研究已非常深入,但历史氮、水输入停止后其对生态系统遗留效应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依托于内蒙古典型草原长达13年氮、水添加实验平台,于2018年开始定向停止氮、水添加
放射性核素的年代学方法因为具有定量化和多种同位素方法互相印证的优势,在地表水环境的现代沉积速率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以210Pb和137Cs的应用最为普遍,239+240Pu的应用
石墨烯由排列成六角蜂巢结构的碳原子构成,可以看做只有一个原子层的石墨。由于这个理想的二维材料拥有很多独一无二的性质,自从2004年被发现以来,石墨烯一直都是凝聚态物理
同种生物倾向于聚集成为一个紧密群体,从而更获得高效的社会互动,分享资源及抵御外敌。聚集成群增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敏感度,促进群体决策形成,这是从微生物到人类都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