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常机体受到热力损伤后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烧伤早期体液渗入第三间隙并潴留在其中,引起第三间隙异常。这部分体液中白蛋白含量较大,是造成血浆蛋白浓度下降,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COP)急剧下降和组织液COP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加强了烧伤后水肿的形成,且进一步引发烧伤后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变化。痂下水肿液(subeschar tissue fluid,STF)的聚集是烧伤局部第三间隙异常的典型表现之一,其间蛋白含量与血清含量相近,约为血浆蛋白量的80%,以白蛋白为主。那么,渗入痂下水肿液中的白蛋白是否一定处于静止不动的滞留状态?或否如同小分子物质那样能够渗出与吸收同时共存?若存在回吸收,那么回吸收的速度与量怎样?以及回吸收后的白蛋白是否依然可以发挥相应生理功能?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回答。本研究为了揭示烧伤后痂下水肿液白蛋白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建立家兔局部皮肤深度烧伤模型并在其痂下组织注射“示踪”用人白蛋白,以便模拟伤后痂下水肿液白蛋白的渗出,连续检测兔血液中示踪白蛋白的浓度,观察伤后早期示踪白蛋白含量动态变化,同时分析其药代动力学变化,从而部分揭示其分布规律,为今后临床上我们趋利避害,探讨减少蛋白外渗或促进其重吸收的方法打下理论基础。因此,研究白蛋白等大分子在烧伤痂下水肿液中的分布规律对于烧伤病人的临床救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研究目的研究通过建立家兔局部皮肤深度烧伤模型并在其痂下注射人白蛋白作为示踪,检测血液中示踪白蛋白浓度,以观察烧伤早期白蛋白动态,同时分析标本中示踪白蛋白的药代动力学变化,从而推测烧伤后痂下水肿液等第三间隙中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及分布规律。实验方法1、家兔8% TBSAⅢ度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的吸收现象及药代动力学观察34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体质量(2.8±0.3)k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家兔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7只。家兔饲养1周,背部备皮(先剪毛,后使用硫化钠脱毛),按45mg/kg由家兔耳静脉缓慢注入10%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后,实验组使用电烫伤仪100℃烫伤家兔背部15s,制成约8%TBSAⅢ度烫伤(经病理切片证实)模型。随即在痂下注射人白蛋白溶液5ml(含1g人白蛋白)作为示踪。家兔自由饮水。于伤后2、4、8、16、24、48、72h分别在家兔后肢胫静脉剪毛抽取血液标本1.5ml;对照组家兔除不予烫伤外,其余处理措施同实验组。标本静置2h后,21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采用双抗体夹心法(一抗为兔抗人白蛋白血清抗体、二抗为羊抗兔IgG抗体)检测示踪白蛋白浓度,另使用生化分析仪(意大利LOGOTECH公司)检测家兔血清白蛋白。使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2、家兔40% TBSAⅢ度烧伤早期痂下水肿液中白蛋白的吸收现象及药代动力学观察4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体质量(2.8±0.3)kg,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家兔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家兔饲养1周,背部备皮(先剪毛,后使用硫化钠脱毛),按45mg/kg由家兔耳静脉缓慢注入10%戊巴比妥钠溶液麻醉后,使用电烫伤仪100℃烫伤家兔背部15s,制成约40% TBSAⅢ度烫伤(经病理切片证实)模型。随即在痂下注射人白蛋白溶液5ml(含1g人白蛋白)作为示踪。家兔自由饮水。于伤后2、4、8、16、24、48、72、96、128h分别在家兔后肢胫静脉剪毛抽取血液标本1.5ml;对照组家兔除不予烫伤外,其余处理措施同实验组。标本静置2h后,21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采用双抗体夹心法(一抗为兔抗人白蛋白血清抗体、二抗为羊抗兔IgG抗体)检测示踪白蛋白浓度,使用生化分析仪(意大利LOGOTECH公司)检测家兔血清白蛋白。使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1、对照组注射示踪白蛋白后,出现一个较小的吸收峰,以8-48小时为明显,16h该白蛋白浓度达峰值,但示踪白蛋白总的吸收量(用曲线下面积表示)与兔白蛋白含量比值约为10-3。2、家兔被制成8% TBSAⅢ度烫伤后,实验组家兔伤后8h示踪白蛋白浓度为(421±10)μg/L,达峰值;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以二房室模型为最佳(权重W=1/C2)。实验组示踪白蛋白分布相半衰期(t1/2α)为4.0271h,明显短于对照组t1/2α(12.0907h);实验组AUC为22336.38μg·h/ml,明显大于对照组(5827.77μg·h/ml)。3、家兔被制成40% TBSAⅢ度烫伤后,实验组家兔伤后24h示踪白蛋白浓度为(423±27)μg/L,达峰值;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以二房室模型为最佳(权重W=1/C2)。实验组示踪白蛋白分布相半衰期(t1/2α)为1.7326h,明显短于对照组t1/2α(8.8182h),同时也明显短于8% TBSAⅢ度烫伤组t1/2α(4.0271h);实验组AUC为88814.84μg·h/ml,明显大于对照组(13738.47μg·h/ml),同时也明显大于8% TBSAⅢ度烫伤组(22336.38μg·h/ml)。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一、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在正常情况下亦存在皮下组织的吸收现象,但其吸收速度和吸收的数量均较小,吸收的白蛋白量远远不足以影响血浆白蛋白含量(两者相差103倍)。二、在家兔烫伤后分布相半衰期t1/2α明显缩短,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增大,说明在烧伤等损伤因素的作用下,组织局部伴有炎症反应,皮下组织的大分子物质的吸收更早,吸收速度与数量会成倍增加。三、随着伤情的加重,实验组吸收相半衰期t1/2α明显缩短,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增大。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伤情越重,皮下组织对大分子的吸收更早,吸收的速度与数量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