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在外语学习课堂的主导地位之争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现代的外语教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们普遍提倡教师要更多的偏重参考性问题的比重,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用目的语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参考性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提问者不知情的信息,其特点是交流信息。回答参考性问题时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用较多的词语、较长的句子,可以增加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量和复杂程度,更有利于课堂的交互和语言的习得。因此,建议教师要尽量多使用参考性问题,少使用展示性问题。西方学者对于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主要是从二语习得互动理论和建构主义角度的研究。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开始对这两种问题给予关注。但是,关于展示性和参考性问题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应用方面的实证研究目前在国内还尚不多见。其次,多数研究仍仅限于对不同问题类型在课堂上的数量和比率,待时长短及提问范围简单的重复性研究之上。我们还发现几乎所有研究都止步于得出了教师提的展示性问题比参考性问题多的结论。对于提问是如何促进学生二语的发展的定量研究少,而这可以作为英语课堂教师提问进一步研究的突破口。本文针对这一研究现状,基于支架理论的视角并运用Wood等人的支架功能类型,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课堂实录观察和访谈的实验方法,旨在探讨以英语为第二外语的中国学习者(本文中特指处在高中年级相对语言水平较低的语言学习者)在教师为其搭建支架回答参考性问题是否能够提高二语习得效率。为了寻求问题的答案,本文选取了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某一中学高二年级两个班(文科A班和理科B班)共83名学生为被试参与实验,其中A班42人,B班41人。本实验为期4周:第一周,实录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在课堂观察之外对学生问卷调查,并且针对记录结果和问卷结果对高中三个年级共6名英语教师进行口头采访以探讨原因;第二至三周,在A班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前设计课堂提问的类型,以参考性问题为主,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支架理论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而B班的英语课堂还是照常进行;第四周,要求学生针对指定的一个参考性问题写作文,为避免教师的主观因素干扰,邀请高三年级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英语老师打分,对比两个班学生的成绩,与此同时,笔者整理前两周课堂观察的数据,并再次要求学生完成一份问卷,以得出本文研究问题的答案。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教师在问答环节为学生搭建的支架不仅能够提高低水平语言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效率,还减轻了学习者先前对于参考性问题的畏惧心理和回避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