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上市公司舞弊案席卷证券市场之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位的现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各种外部手段无法有效达到预期监管目标的情况下,市场参与者和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开始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公司内部,以求在舞弊案件发生的根源处设置严密的控制措施。于是,内部控制逐渐演变成上市公司监管的热门政策性话题,针对内部控制的规范化进程也拉开了帷幕。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下称“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包括《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至此,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但是,仍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相关意见以定性为主,缺乏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量化,不利于横向比较和整体评价。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发布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都认为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完整、有效的,与实际情况和各界认知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无论是政府部门与监管机构、投资者与公众都对通过第三方定量化地评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有所期待。本文试图为上市公司构建一套全面的、科学的、实用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本文对内部控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把审计理论、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及风险管理理论作为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理论支撑,并分别从国外文献和国内文献进行了文献回顾,重点梳理了内部控制有效性概念、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从信息披露方面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从内部控制环境方面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及从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面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等,并进行了文献述评。其次,主要探讨了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六大评价维度、设计了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6项一级评价指标和11项二级评价指标,并且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选取我国2012年1075家沪深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模型计算出1075家上市公司的综合得分排名,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地区、分行业、分上市地点等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