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信息化及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与城市之间在资金、资源、劳动力、商品、信息、等方面要素的流动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日益频繁日益深化。这样的情况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也推动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变化。因此,对城市经济的研究乃至政策的制定,都不能局限于一两个城市本身,而需要考虑整个区域的经济联系和城市群之间的经济互动,考察这些相互作用的强度与路径,从而有效地统筹规划整个区域的资源配置、发展前景、交通建设,或者根据经济圈大环境的发展方向来制定某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四川省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内陆省份之一,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1%。四川盆地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城市分布最稠密的地区,也是我国开发历史悠久、物产丰饶的内陆城市群分布地区。成都经济圈由成都、德阳、绵阳、资阳、眉山、乐山、雅安等七个城市构成,位于四川盆地盆底,地处盆西平原,是我省人口、经济、城市最密集的地区,经济总量占了全省一半以上。研究成都经济圈内各城市与核心城市成都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互相作用方式,能够为预测成都经济圈的未来发展做好铺垫,为成都以及经济圈内其它各城市确定未来发展定位以及对外经济联系方式,规划内部及整体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及制定城市短期与长期发展战略等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及事实依据。在现有的研究中,我国的区域经济学实证研究大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等经济圈;对成都经济圈的研究仅有一些定性分析。本文的研究,填补了对成都经济圈实证研究的空白。本文综合了区域经济学和地缘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以及许多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模型以及地缘经济关系模型等数学模型,对成都经济圈里的城市进行了中心职能指数分析、城市间交通可达性分析、空间交互作用量分析、地缘经济关系分析,随后将经济联系强度与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匹配,并根据测算结果分析了成都经济圈里的各城市与成都的经济联系关系的类型和程度,结合实际情况和地域特色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方式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本文一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绪论部分,四部分的正文部分,以及结论部分。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情况,提出本文具备的现实意义,以及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和所用方法。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部分,论述了国内外对区域经济联系和地缘经济关系这两方面的研究现状以及这两门相关学科的发展历史。第二部分,首先对区域经济联系以及地缘经济关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再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包括区域经济学中的空间交互作用理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以及点—轴理论等,以及地缘经济关系理论的内容。第三部分,是构建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以及地缘经济关系的测量模型。首先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研究需要确定了实际运用的数学模型。具体选择运用的数学模型如下:对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测量,使用的模型是中心职能指数,交通可达性指数,以及改良的引力模型,而对空间交互作用量的测算过程中,又对克鲁格曼指数、信息化指数、隶属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对地缘经济关系的测量,使用的模型是欧氏距离法。然后,根据模型需要与成都经济圈的现实情况和数据的获取难度选取模型中的各项指标,并对这些指标的选取意义和理由作出介绍。最后,对实证研究所用到的各类数据的获取来源进行交代。本文选取的时间序列是从2005年到2009年这五年间的数据,用以分析从“成都经济圈”此概念进入政府层面以后开始,直到现在,成都经济圈的发展情况和变化趋势。在实证分析中所用原始数据以及城市群建设、高速公路未来规划等相关资讯来自《四川统计年鉴》(2005-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09年),中国公路电子地图、四川在线网站、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四川省交通厅网站等。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进行成都与成都经济圈其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地缘关系的实证研究。首先,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成都经济圈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具体内容有“成都经济圈”这个概念的提出以及发展历史,整个成都经济圈的面积、人口、经济规模等方面的概况;成都经济圈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自然条件,以及包括发展历史、工农业、交通情况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并且分别对成都经济圈内各个城市的基本情况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大概的介绍。在情况介绍完成后,根据第三部分所构建的模型以及选取的数据进行测算与实证分析。分别计算出成都经济圈内各城市的中心职能指数,据此划分出经济圈里的城市等级,结果得出成都是经济圈里唯一一个一级中心城市,绵阳和德阳的中心职能指数比其它城市略胜一筹,被划分到二级中心城市,乐山、遂宁、眉山、资阳、雅安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属于三级中心城市。其中雅安与其它城市又存在较大落差,是整个经济圈里综合实力最弱的城市。然后,计算出经济圈内各城市与成都之间的交通可达性指数、克鲁格曼指数、信息化指数、空间交互作用量和隶属度。在运用每一个模型得出计算结果后,本文都结合成都经济圈的实际情况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且将这些模型的测算结果综合起来,分析了各城市到成都的经济联系。分析可知,在对其它城市的影响上,成都的辐射力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但是从时间上来说,成都经济圈里每个城市和成都的经济联系强度在五年里都逐年升高。利用欧氏距离法,测算得出各城市到成都的欧氏距离,并划分每个城市与成都的竞争—互补关系。基于2009年的情况分析,在成都经济圈里,资阳市、眉山市与成都存在互补型关系,其中资阳市与成都存在强互补型关系;而德阳市、乐山市、绵阳市与雅安市与成都市存在竞争型关系,,其中乐山市、绵阳市与雅安市与成都存在较强竞争型关系。而眉山市、德阳市与成都市的地缘经济关系难以确定属于竞争关系还是互补关系。这些结果与之前用克鲁格曼指数分析的结果基本契合。而从动态上分析,成都经济圈里的各个城市与成都的地缘经济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从2005年到2009年间,各个城市到成都的欧氏距离变化颇大,大部分城市往往在正负之间跌宕起伏,与成都的竞争、互补关系在不停交替变换,并无定势。这一方面是因为地缘关系还在不停调整,另一方面则是受到地震等方面不可测灾害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将经济联系强度与地缘经济关系相结合以分析问题,利用前文的测算分析结果,本文根据2009年的数据将成都经济圈各个城市与成都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地缘经济关系相匹配,可以得出如下地缘经济匹配关系分类:成都与乐山、绵阳形成了“较强经济联系”与“较强竞争型关系”匹配型,属于调整战略型地缘经济匹配关系;与雅安形成了“较弱经济联系”与“较强竞争型关系”匹配型,属于调整战略加强合作型地缘经济匹配关系;与资阳形成了“强经济联系”与“强互补型关系”匹配型,与眉山形成了“强经济联系”与“较强互补型关系”匹配型,属于深化合作型地缘经济匹配关系;与德阳形成了“强经济联系”与“竞争互补不确定关系”匹配型,属于增强互补型地缘经济匹配关系。在结论部分,首先对前文的匹配结果进行了综合的分析,成都和经济圈内其它城市的匹配关系还是较为理想的。除了雅安,与大部分城市都存在强或较强的经济联系,具备整个经济圈紧密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基础。与之处于竞争关系的城市有乐山、绵阳以及雅安,与之处于互补关系的城市有资阳和眉山,而与德阳的竞争互补关系不确定,偏向于互补关系。处于竞争与互补两种关系的城市数量基本持平;同时,具有与之存在强互补关系的城市。由此,整个经济圈处在一种基本协调,具有活力的发展氛围中。综合前文对成都与成都经济圈内各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地缘经济关系、匹配关系等各方面的分析,结合实际现状,本文对成都经济圈的未来发展和调整方向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具体内容有:第一,调整战略深化合作,增进产业互补;第二,在经济圈内部培植新的增长极;第三,完善经济圈内交通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网络;第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五,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第六,政府提供扶持指导,统一进行统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