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本文选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至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前后的十二部家庭剧为个案,探究流行文化如何再现计划生育政策和广义上与计划生育相关联的议题,包括对家庭模式的变迁(从多儿女的大家庭到双独夫妻与双方父母组成的“421”家庭)、与生育相关的冲突的化解(是否生育孩子、大小家庭的侧重、孩子谁来管教)、以及相应的社会现象(女性地位的提高以及生育经济的重要性被越发强调)等。借助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葛兰西的“霸权”以及福柯的“生命权力”等理论,本文致力于探讨流行文化如何生产和再现“计划生育”意识形态,其意识形态意涵与再现方式又与《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方媒体话语有何差异。研究发现,电视剧作为流行文化文本,对计划生育意识形态的再现呈现出两个不同面向。其一,在再现狭义的计生政策时,凸显出该政策的广泛认可性、绝对正确性和权威性与官方话语想要表达的意涵是一致的。其二,在呈现计生政策引发的更一般的社会文化议题时,电视剧对意识形态的加固就显得更为潜移默化。不同于官方话语讴歌式的正面宣传,它们通过刻画剧中人物跟生育有关的矛盾冲突来对现实进行想象,再通过这些想象折射“计划生育”的意识形态,具体而言,这些叙事主题包括:(1)生育行为在中国家庭依然占据理所当然的位置,但生育要追求质量而非数量;(2)生育数量的限制使家庭模式趋向核心化;(3)独生子女父母建立起了“独立养老”的意识;(4)教育下一代要用更科学的理念;(5)“少生少育,优生优育”是科学且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可以看出,虽然家庭剧对“计划生育”意识形态的再现方式与官方话语有所不同,但它们所建构的现实与官方想要呼吁的主题并无二致。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流行文化在对意识形态进行再现的过程中同样也伴随着对国家威权的主动遮蔽,其结果是隐去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引发冲突的对象以及模糊了乡村地区可能存在的计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