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居住条件也随之有了较大的改善。然而,近几年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速与大中城市房价的迅速攀升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问题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现代社会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过程的加速造成了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高度集中,从而产生了对住房的强大需求,导致我国房价居高不下。房价过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刚性需求不断攀升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资金大量涌入楼市,出现了过度投机热潮所致。住房价格高于中低收入家庭的支付水平产生了住房困难,这就需要政府调控房地产的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建立住有所居的长效机制。为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住房供应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通过商品房来满足中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二是通过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三是通过廉租住房来解决最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需求;四是通过公租房解决“夹心层”的住房需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2011年我国计划在五年内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0%。2011-2012年每年将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2013-2015年每年将建设500-600万套,2011-2012年全国将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建设规模创历史之最,其所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自保障房建设计划启动以来,保障房已不仅是一项政府的民生承诺,更成为通胀压力下保持经济增速的一个重要砝码。由于政府明确提出保障房以公租房和廉租房为主,保障性住房的公益性与其保障性就注定了保障房的投资效益低,依靠现有市场化融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又因其数量大,完全依托财政的力量将难以维系。因此,在保障房建设起步阶段,面临着土地、融资、分配、监管等诸多待解的难题,而资金是保障房面临的第道难关。时间短、任务重的保障房面临着财政资金短缺的困境以及未来的财政投入可持续性的问题。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财政投入的可持续性问题。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出发论证了政府参与住房保障的必要性,再从研究我国住房市场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财政投入遇到的问题,并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住房保障的融资经验和做法,这对完善我国财政对于住房保障的财政支持模式和拓宽保障房的其他融资渠道,从而减轻财政压力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本文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财政投入机制的建议,主要内容是通过模型测算出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财政投入规模最优化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的建议。本文正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探讨了住房保障的涵义,包括住房保障的主体、对象、方式、政府参住房保障的财政支持模式。接下来分析了住房保障的经济理论依据,主要以福利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论证了政府在住房保障领域里面的角色以及财政参与住房保障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描述了我国保障性住房市场的现状,指出了我国保障性住房所面临的财政投入问题,主要有:保障房前期和后期的财政压力,以及保障房所需财政投入规模大与中央财政投入不足的矛盾。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财政投入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第四部分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保障性住房供给政策,这有助于对我国建立住房保障财政支持模式和融资渠道提供重要的借鉴。第五部分提出了我国保障性住房面临财政投入问题的解决对策。通过一定的模型设计得出了我国保障性住房财政投入的适度水平,通过立法加强政府对于保障性住房财政投入的可持续性,同时对于保障房的其他资金来源渠道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