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56%的老年人口集中在农村,且老龄化的速度超过城市,农村老龄化的形势尤为严峻。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并一直在养老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特别是在传统观念保留较好地农村家庭养老所起的作用更加凸显。但是自上世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加上社会转型大量年轻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多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即留守在农村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小孩。子女外出就业在空间上造成了给父母养老的一定阻碍,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衰弱。在农村“空心化"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农村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成为我们国家一个刻不容缓的难题。城市中的养老机构发展较快,并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对老年人的养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城市相比,当前农村养老机构发展相对薄弱,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也较低。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了数据资料,从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会支持和心理认知四方面分析X镇“空心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探究影响其机构养老意愿的可能因素。对“空心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研究,能够发掘农村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潜在的需求,从而优化农村机构养老资源的配置,促进农村机构养老事业的发展。“空心村”老年人对机构养老还是具有一定潜在需求的,机构养老在农村中还是有一定的发展空间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和传统的养老观念对“空心村”老人的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男性、身体状况较差、收入较多、子女数少、无子女在身边、生活满意度较差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较高,而女性、身体较好、传统养老观念强的老人更倾向于在家养老。农村老年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是“居住在家,由配偶和子女照顾”。在农村老年人回答的愿意去机构养老的原因中,位列前三位的是:“自己的日常生活无法照料”、“家人无暇照顾自己”、“养老院能够提供更加专业的照护”。在农村老年人回答的不愿意去机构养老的原因中,位列前三位的是:“自己有孩子就不应该去养老院”、“养老院不够自由”、“怕别人讲子女不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