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农村地区以非常艰苦的自然条件、丰繁复杂的文化特质、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为基本特征,在乡村经济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经济伦理。本文围绕乡村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主要探究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乡村道德价值观念和伦理关系的变化及其特征,从而深刻把握乡村经济活动中道德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促进西北农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西北地区乡村经济活动各环节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生产领域中的公平问题,分配领域中的公正问题,交换领域中的诚信问题,消费领域中的俭奢问题。第二部分探讨西北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伦理变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首先指明命系土地,勤勉重农是中国传统农民所具有的特性,也是西北农民在特殊的地域和环境中所习成的基本道德品行和素养,同时也指出西北农民在农业收入微薄以致家庭经济极度窘迫的情况下,即便暂时离开土地和家乡,但决不放弃农业,经济理性支配下的求富欲望与礼俗社会下的道德规范在农民心中博弈;其次,分配关系中,西北农民起初残留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而后对多劳多得分配方式的逐步认可;第三,对西北农民交换活动中所包含的信誉问题进行梳理,分析熟人信誉的利弊,探求向普遍信誉过度的伦理条件,逐步使他们从熟人信誉向普遍信誉转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后,在消费活动中,西北农民在保持戒奢勤俭优良品质的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富即安的思想初露苗头,排场消费的现象也逐步显现。第三部分针对经济活动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所存在伦理问题,探究其解决方法。针对生产领域中的公平问题,提出务实兴业,合理补偿;针对分配领域中的公正问题,提出公正分配,共富共享;针对交换领域中的诚信问题,提出诚实守信,公平交易;针对消费领域中的俭奢问题,提出文明适度,合理消费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