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言语交际中,使用模糊语言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越来越多的领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语义学及语用学也跨足了此领域。伍铁平(1999)从语义学方面做了相关研究。而在语义学方面,何自然(1990)对语用模糊做了更细致的研究。本文在中国日报的网站上搜集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借助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对新闻报道中所使用的语用含糊的“变异性”,“顺应性”及其语用功能进行分析。根据语言顺应论(Verschueren,2000),语言的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Verschueren,2000:59)。协商性指“所有选择都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Verschueren,2000:59)。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Verschueren,2000:61)。本论文将从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层次的语言结构上来分析模糊语在灾难性新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分析表明在灾难性新闻中语用含糊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模糊性词语含糊、以及通过否定句,被动句,比较句,篇章的隐含之意达到的模糊来实现。语用含糊的变异性告诉我们语用含糊在记者招待会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而语用含糊的顺应性表明总理为什么要使用语用含糊。本研究主要从顺应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这三个语境因素来分析灾难性新闻中语用含糊的顺应性和顺应过程,分析表明在灾难性新闻中使用语用含糊的原因是为了顺应报道者和读者的心理世界,顺应社交场合和社会环境的一些规范准则以及顺应物理世界。在分析了语用含糊的变异性和顺应性后,我们发现,语用含糊在灾难性新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使灾难性新闻增加信任度,问题时能够保留一部分信息,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给读者,避免对读者带来消极的后果,增强可接受度,更好的实现礼貌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