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接受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通过开展和观察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评价该方案对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可行性和安全性,以优化治疗方案,为临床运用提供治疗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康复科门诊及住院部接受治疗的病人61例,其均满足该临床研究所要求的诊断及纳入标准,根据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连续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接受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接受单纯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脑血管病的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1周为一疗程,共治疗5周,两组分别在治疗前,1周治疗后,3周治疗后,5周治疗结束后,采用改良Ashworth指数、FMA(Fugl-Meyer Assessment)上肢运动功能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数据采集及疗效评价,然后运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差异,进而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改良Ashworth指数评定):治疗1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2.14%,20.00%;治疗3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7.14%,37.67%;治疗5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53.33%,两组在三个治疗节点疗效分布比较,只有治疗5周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改良Ashworth指数:(1)治疗组:1周治疗后,上肢各屈肌肌群改良Ashworth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3周及5周治疗后,上肢各屈肌肌群肌张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1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只有屈腕肌群张力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5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所有屈肌肌群肌张力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比较:1周治疗后,上肢各屈肌肌群张力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3周治疗后,治疗组屈指肌群评分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周治疗后治疗组屈腕及屈指肌群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1)治疗组:1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及5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1周治疗后,评分无统计学差异,3周、5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间比较:1周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及5周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总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4.改良Barthel指数:(1)治疗组:1周治疗后,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5周治疗后,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1周治疗后,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周、5周治疗后,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在3个治疗节点中,3周、5周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在提高病患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1: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与针刺均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后上肢各屈肌群肌张力水平,且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疗效优于单纯针刺。2: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与针刺均能提高患侧上肢运动功能,且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疗效优于单纯针刺。3: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与针刺均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疗效优于单纯针刺。4:针刺联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在降低脑卒中患者上肢肌张力方面无明显不良反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