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琵琶记》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对它的研究也一直是学界的关注热点。《琵琶记》一剧,所反映出来的“孝”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也是相当复杂的。该剧深刻地展现了以蔡伯喈为代表的“官方之孝”,与以赵五娘为代表的“民间之孝”两者之间的冲突。蔡伯喈始挣扎,终困顿于两种孝之间,“浑身都是矛盾”。尽管他一心求“孝”,屡屡妥协,最终却还是酿成了悲剧。正是这种“始于孝却困于孝“的行孝境遇,使他对传统孝道伦理道德产生了困惑和怀疑——尤其是封建孝道的悖谬,有了更为清晰的体认。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的主体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从宏观的“史”的角度,疏理官方所倡之孝和民间所重之孝各自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两种孝各自不同的欣赏旨趣予以文化上的阐释。本文认为,这两种孝的观念对高明本人“孝”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又鲜明地体现在《琵琶记》的创作中。第二部分主要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重点解读《琵琶记》中“官方之孝”的代表——蔡伯喈之孝,“民间之孝”的代表——赵五娘之孝各自的丰富意蕴。同时联系生活,把岳飞之孝与蔡伯喈之孝并举,把赵五娘之孝与木兰代父从军之孝并举,在比较中得出官方之孝与民间之孝各自的核心内涵,即官方之孝以“顺”、“光宗耀祖”为核心;民间之孝则以“养”、“分忧解困”为旨归。第三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在深入分析官方之孝与民间之孝核心内涵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二者在家庭生活中的冲突。通过对两种孝之间冲突从表现、原因、意义方面的解读,从而指出这种冲突不仅给为人子女者带来痛苦,如蔡伯喈进退无据,始于孝而困于孝;也给为人父母者带来伤痛,如蔡公的孤凄与痛悔。蔡伯喈周旋于两种孝道之间,试图委曲自己来调和冲突,他若辞试不从违背父愿,已然不孝;他顺从父志,求取功名以期光宗耀祖,但饥荒年双亲却因他的远离而遭丧,亦是不孝。因自责而追悔,因追悔而愈益自责,蔡伯喈内心实难自赎。蔡伯喈陷入迷惘,展现了有元一代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困惑、在生存上困厄的多难处境,由此也凸显了封建孝道的悖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