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不胜任工作”解除劳动合同的认定标准是什么?该问题近年来在司法界和理论界争议不断。《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2款和《劳动法》第26条第2款没有明确规定,只在《关于若干条文的说明》(劳办发[1994]289号)中作了简单的界定。司法裁判中对于“不胜任工作”解除劳动合同仍然没有给出统一的标准来判断,造成了不同法院裁判依据不一的现象。学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讨论,但可能由于未对实践中存在的各种情况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胜任工作”解除劳动合同的认定标准是什么?该问题近年来在司法界和理论界争议不断。《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2款和《劳动法》第26条第2款没有明确规定,只在《关于若干条文的说明》(劳办发[1994]289号)中作了简单的界定。司法裁判中对于“不胜任工作”解除劳动合同仍然没有给出统一的标准来判断,造成了不同法院裁判依据不一的现象。学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讨论,但可能由于未对实践中存在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给出的相关建议不够全面,对此问题仍没有给出统一的认定标准。因此,本文基于立法、司法和学界讨论的焦点,提出了劳动合同解除中对“不胜任工作”的标准在实践中应怎样来认定的问题。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不胜任工作”的裁判标准是什么?目前仍是司法界和学界争议的焦点,也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对“不胜任工作”的相关争议进行分析。同时本文以208份案例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著作,在中国法律裁判文书网上分析选取了大量案例,最终筛选了208份案例作为样本。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和对案例进行归类,总结归纳用人单位被法院认定违法解除的原因,并就此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以此帮助用人单位更好地管理“不胜任工作”的劳动者,也给裁审机构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司法困境与管理困境给出建议。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笔者首先分析一个案例,然后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这个案例论述了研究问题的真实性和普遍性,以及研究价值与意义所在。接着,笔者在对现有研究作文献综述时,总结了理论界对于“不胜任工作”的认定标准的争议,发现学界对此争议虽然颇多,但可以总结为两种不同的学说客观标准说和客观兼主观标准说。最后,笔者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设计。第二部分是“不胜任工作”的立法沿革和相关阐释。笔者通过阅读相关法律法规,分析了“不胜任工作”的立法沿革和“不胜任工作”在司法界和理论界的相关阐释。对实践中与“不胜任工作”相关的法律概念进行了分析,如正确认识与“不符合录用”和“末位淘汰”等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是“不胜任工作”解除劳动合同的司法认定考察。笔者借助中国裁判文书网,把分析筛选出的208份判决书作为研究样本。对筛选出的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司法实践中对劳动者“不胜任工作”的认定标准把控得较为严格。其中,208份案例中,有183件案例被法院判定为违法解除,约占88%,只有25件案例判定用人单位胜诉,约占12%。劳动者为什么不被认为是“不胜任工作”呢?笔者通过对183份案件的详细分析发现法院的观点不统一,认定“劳动者不胜任工作”的标准多样化。笔者从事实依据和举证程序合理性两方面作了分类,对“不胜任工作”的判定,总共分析了8类不同的裁判依据。第四部分是“不胜任工作”解除劳动合同的立法缺陷再思考。笔者在阅读文献和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后对“不胜任工作”的认定标准进行了再思考,“不胜任工作”的认定主体单一、举证责任不明确和认定标准缺乏等方面的问题是司法界和理论界讨论较多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基于学术界和司法实践的分析,对“不胜任工作”解除劳动合同的认定标准给出了相关建议。从笔者的实证结果来看,如果不明确“不胜任工作”的认定标准,越来越多的纠纷会对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和劳动者的就业权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在个案中也可能导致用人单位滥用解雇权的现象。因此,笔者从扩大“不胜任工作”的认定主体、落实“不胜任工作”前置程序的合理性和明确“不胜任工作”的认定事实标准方面给出建设性的建议。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全世界均有目共睹,实体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愈加成熟的资本市场的重要支撑。除了传统经济指标的增长之外,经济中的个体——企业以及全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更受到了各界的关注。企业要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务必要保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承担相应社会责任是必然的选择,我国政府和各界专业人士对此也较为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目光转移至企业涉及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相关问题,而不仅仅是以往研究中所
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将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也是弥补农业农村领域金融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的涉农贷款风险的分析,认为其风险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即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和信贷主体的违约风险,并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信贷主体违约风险的影响影响因素,并针对上述两类风险管控,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
股票收益预测是金融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量化投资的本质就是通过使用不同的建模思路,从股票市场的数据中探索得到有用的规律,为现实世界中的投资决策过程提供指导作用。深度学习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量化投资领域的研究,拓展了研究方法广度和深度。目前大多研究者在分析股票市场预测问题中,仅仅针对股票时间序列特征与因子特征分别建模研究,忽略了不同股票之间存在的连接信息。本文引入图学习的思路表征股票动态的连接信息,提出
我国资本市场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市场行为的正式制度,拟上市发行的企业需经独立的第三方中介——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共同推介,且保荐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应对企业发行所需披露的各项财务和经营数据承担鉴证责任,以提高新股发行市场信息披露质量,缓解投融资活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我国新股发行体制已经推进至向注册制转化的阶段,在注册制下,保荐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对于发行
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全面普及,使得信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大众所获取,公众的舆论监督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因此近年来与上市公司相关的丑闻事件被大量地披露出来,例如医药行业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制造业的康得新财务造假事件、银行业的“中行原油宝事件”。这些丑闻事件有的是跟上市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相关,有的是关于公司内部治理缺陷,但这些丑闻无一例外的都对涉事公司的企业形象造成恶劣的影响,这些上市公司丑闻事件
本文将高管政治关联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目前的研究已从公司财务绩效、治理水平和外部制度环境等方面讨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动机,但从政治资源角度着手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高层梯队理论,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2010年至2017年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及资料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政治关联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正向促进作用,且政治关联的层级越高
提高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有助于实体经济更好的发展。以深圳证券交易所披露上市公司的机构投资者调研信息为背景,本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实地调研可以通过咨询效应来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实地调研越多,企业投资对投资机会的敏感性也越强。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与上市公司管理层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机构投资者将更丰富更专业的私人信息传递到了公司管理层,管理层通过学习这些私人信息来优化投资决策,从而使得投资效率增加
新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教科书》在部分省份使用以来,引发了一线教师和专家的热议与研究。纵观讨论,对《纲要》插图研究现阶段还不够充足,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便是从《纲要》插图的数量、内容特点入手,研究其插图的编排特色,从而试图探究插图对《纲要》教学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师在使用插图时应注意的问题。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介绍:第四章对《纲要》插图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做了研究,试图从整本书的角度探
小额贷款公司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以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我国小额贷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最近10年来,小额贷款公司的规模以几何倍数增长,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股助力。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变化,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困难,如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优质客户越来越少,风险资产不断攀升等。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庞大,他们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提供
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如何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环境规制来遏制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一步恶化、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模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大议题。在过去的二十年,世界各国一道,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应对环境问题的政策框架,而环境权交易市场正是一项重要的环境治理创新工具。自《京都协议书》首次将市场机制引入至环境政策框架,并将其作为环境治理的全新路径,对传统的政策框架进行了系统性补充和完善。在此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