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随访2004年12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行Lenkel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的患者,了解躯干平衡情况,总结术后融合远端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2.提出相关防治措施。材料和方法:随访2004年12月至2011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行Lenkel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的患者。符合手术方式为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前常规拍摄脊柱全长X片排除骨盆及L4倾斜病例。对符合标准病例根据Risser分级、融合方案、内固定系统分组。随访内容包括拍摄全脊柱正侧位片、大体背部和脊柱活动照片及调查患者术后主观生活质量满意程度。定义术后融合远端冠状面失平衡的标准:躯干偏移距离大于20MM,远侧腰椎的旋转加重。赋值Risser分级X1、融合节段X2、内固定方式X3、矫形率/柔韧性X4、远端弯柔韧性X5与术后融合远端冠状面失平衡Y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评估5个因素与术后失平衡之间关系。根据各组患者资料的不同情况选择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定义P<0.05为显著性界值,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入选Lenkel型病例共98例,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其中男37例,女61例,年龄11-18岁,平均年龄14.13±3.08岁,随访时间6个月到48个月,平均26.14±9.34个月。术后即时失平衡19例(19.38%),随访中14例自我矫正,占术后即时失平衡的73.68%,另5例随访1年以上,1例冠状面失平衡无明显进展,4例出现叠加现象(adding-on phenomenon)予以支具外固定治疗远期冠状面失衡无进展。有12例术后即时躯干平衡,1年或以上随访时却处于失平衡状态,予以支具外固定治疗,8例进展缓慢或无进展,3例出现叠加现象,1例中转手术治疗延长远端融合节段,远期随访冠状面失平衡无进展。随访中失平衡共17例,占总数的17.34%。失平衡中15例随访时主观术后效果满意,2例随访出现下腰痛,外观及生活质量评估满意。Logistic回归分析示:Risser(0-3级)(OR值=35.600)、融合节段短(OR值=140.208)、钩钉棒混合系统(OR值=29.164)、矫正率/柔韧性>1(OR值=261.993)及远端腰弯柔韧性差是矫形术后融合远端冠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融合节段过短、胸弯过度矫正及远端弯柔韧性差是Lenkel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远端冠状面失平衡的重要原因。2对(Risser征0-3级)Lenkel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生长潜能较大,骨骼未发育成熟是选择性胸弯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发生的危险因素3对(Risser征0-3级)Lenkel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适当延长融合节段至腰弯稳定椎将有助于避免叠加现象和冠状面失平衡的发生。4对(Risser征4-5级)Lenkel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根据腰弯情况行选择性胸弯融合,适当的融合节段延长将有助于避免叠加现象和冠状面失平衡的发生。5对选择性胸弯融合术患者,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较固定钩+椎弓根钉混合系统有更好的三维矫形维持效果及更低的远期失平衡发生率。6对矫形术后出现失平衡时,应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及失平衡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影像学表现明显而大体外观无明显失平衡的Lenkel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后患者应谨慎评价再次手术必要性及手术效果,选择持续佩戴支具治疗可缓解或终止远端失平衡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