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风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中风病急性期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将影响到中风病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中风病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决定了中风病的治疗必须朝向多向性、个体性,以及阶段性和综合性发展。既往关于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多是以单一的干预措施为主,与临床实际不吻合,研究结果难以被广泛应用。由于缺乏证据可靠而规范的治疗方案,出现了药物的滥用现象,导致了医药卫生资源的浪费。 本项研究是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中的一部分。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选取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为观察对象,以目前公认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案为对照组,对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进行前瞻性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本项研究是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一个中心的研究资料,共观察了 41 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均为 2003 年 1 月~2004 年 8 月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用 SAS统计分析系统生成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方法的隐藏,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20 例,对照组 21 例。治疗组的治疗模式为“内科基础治疗+辨证论治口服中药+静脉滴注中药制剂+针灸+常规护理+康复措施”,根据病程进展的不同时段,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整个疗程中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口服中药治疗,发病 14 天以内根据痰热证的有无而辨证使用清开灵注射液或碟脉灵注射液,14 天以后加入针灸治疗;对照组选择溶栓、降纤、抗凝、抗血小板、抗脑水肿、改善脑血循环及营养代谢等治疗;两组均执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方案。 引入公认权威的脑血管病诊疗评价标准,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证候的量化诊断,在中风病病程进展的各时点从多层次、多角度评价临床疗效。发病 14天以内主要选用 Glasgow 昏迷评分(GC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发病 14 天开始关注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发病 28 天更加注意对生存质量、认知功能的评价,选用生存质量指数评分表(QLI)和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发病 3 个月随访时主要评价生存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和复发情况,应用 QLI 和 ADL 量表等。中医证候的评价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贯穿于整个病程,进行多时点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①与入院时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都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P<0.05);各时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两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组能逐渐提高患者发病 14 天至 3 月的日常生活能力(P<0.05),对照组虽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分别对发病 14 天、28 天与发病 3 月时比较,治疗组发病 28天以内,能明显提高患者衣、食、住、行及上厕所、打电话等方面的独立性,发病 28天以后,在洗衣、做饭、做家务等方面生活能力有所提高;对照组仅“定时上厕所”一项在发病 14 天至发病 3 月依赖性降低。③两组均能明显提高患者发病 28 天至 3 月的生存质量,尤其在工作、学习或处理家务方面(P<0.05)。④两组患者入院至发病 3 月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