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为众人所知的身份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但他的诗人身份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朱熹诗数量繁多,《全宋诗》所收录的就有一千四百余首。他展示给世人的形象多是正襟危坐的道学家模样,而对生活情感上的流露却不多见。对家、国的爱与忠,是每个人内心都拥有的情怀,他也不例外。基于此,这篇论文以朱熹诗的家国情怀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他的生活情感,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前三章主要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为底本,以《全宋诗》为参考,从朱熹一千四百余首诗中将其家国情怀相关的诗分类整理出来,分别列为亲情伦常诗、爱国爱民诗、感怀不遇诗三个部分加以论述。第四章主要从美学角度探究朱熹家国情怀相关诗作的审美意蕴,发现其诗中呈现出意韵生动、豪放雄健、冲雅养志等方面的艺术效果。第五章在前四章的基础上,探究朱熹忠孝观致因,主要从历史渊源、时代背景及家学师承几个方面来论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对亲情伦常诗创作概况的论述,包括孝悌及敬诸长辈和勉励诸弟子侄的作品。文章通过具体解读亲情伦常诗,结合朱熹诗论及孝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对其天伦观进行论述,发现其中以“敬”为本而表现出的“畏”、“爱”与“诚”的道德伦理情怀。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爱国爱民诗的论述,包括爱国忧时及同民忧乐的作品。文章通过具体解读爱国爱民诗,突出其丰富而深广的社会写实性,反映了朱熹勤于王事、寄身国运、关心百姓疾苦的忧国忧民思想意识,以及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第三章论述感怀不遇诗,主要从其生命易逝的感怀、政事不济的幽愤、超越不遇的达观三个方面来论述。通过对感怀不遇诗的探究,发现朱熹面对命运遭际时,幽愤之余,依然对国家寄予了深厚的关切,仍充满“世间无处不阳春”的达观心态,从而突显其现实教育意义。第四章从美学角度出发,简论朱熹诗的审美意蕴,发现其诗具有意韵生动、豪放雄健、冲淡养志的艺术特征,并结合其诗和诗论分别阐述。第五章论述其忠孝观致因,主要从历史渊源、时代背景以及家学师承几方面来探究,并发现忠孝观直接影响其家国情怀相关诗的创作。论文通过参考相关史籍文献,对朱熹家国情怀相关诗进行分类整编,通过对比朱熹诗与同时代及前人诗作在风格上的差异,并结合诗论分析其艺术特色。文章对朱熹家国情怀类诗的研究,旨在将他置于一个诗人的位置,挖掘其内心的情感世界及人文情怀。研究中发现朱熹也有与常人一样的生活情感,这与数百年来他在大众心中树立的道学家形象略有不同,也为学界对朱熹思想的研究贡献出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