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最有效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手段,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通过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合成常被用于临床治疗,其中干扰素还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尽管这些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的病毒数量,甚至有时可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但停药后很快会出现病情反复,核苷类药物长期用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干扰素治疗疗程长、价格昂贵等。因此,探寻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案是治疗慢性乙肝的当务之急。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将外源性抗病毒因子导入靶细胞内,通过在不同水平细胞因子基因和共刺激分子基因的表达抑制病毒的复制,有效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同时还能避免长期给药引发的耐药性和副作用。作为一种能有效避免引发耐药性和副作用的全新治疗手段,基因治疗的应用前景显得尤为广阔。选择合适的载体,将目的基因高效导入靶细胞,并获得高效表达是决定基因治疗成败的关键一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是基于病毒载体研发的基因治疗剂,其优点是病毒感染细胞能力强,免疫基因能够高效进入靶细胞,基因治疗效果显著;但其缺点是病毒载体自身免疫原性很强,不能反复多次应用,否则机体产生针对载体自身的免疫应答会抵消基因治疗的效果。以质粒为载体的基因治疗剂具有安全性高、生产成本低廉及稳定性好等优点。同时质粒载体自身容量大,能够方便实现目的基因的优势组合,相对于病毒载体而言,质粒载体自身免疫原性低,可以多次反复应用,却不会引发机体针对载体本身的免疫应答。虽然质粒载体在进入细胞方面效率低于病毒载体,但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质粒DNA递送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电穿孔技术的应用,使得质粒进入细胞的效率提升上百倍,与病毒载体的感染效率相接近。本研究构建了可融合表达人源化小分子抗体靶向干扰素α和人白细胞介素12的免疫基因治疗质粒pVAX-HBVE和可复制型质粒pSVK-HBVE,酶切和测序鉴定显示质粒构建成功,通过ELISA检测质粒在相应细胞系中获得分泌表达,并利用转基因小鼠模型对免疫基因治疗质粒pVAX-HBVE和可复制型质粒pSVK-HBVE进行了初步免疫功能验证,并对其免疫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为该免疫基因治疗质粒的免疫功能全面验证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