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3-1985年,我国实行的是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在具体的运行中,这种粮食流通制度经历了酝酿、初步实施和制度化、巩固和持续运行、松动和变迁等几个运行阶段。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有其内在的运行和变迁机理。本论文在运用交叉学科研究法、对比研究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内在的运行和变迁机理,并在以下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探索:首先,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把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划分为制度创新、制度均衡、制度僵滞等阶段。对各个阶段的具体经济史实进行客观分析,使经济史实和经济理论得到有机结合,为理解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变迁提供一种新的解释。其次,通过对农村不同微观经济体制的分析,证实了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因素,不同经济体制下粮食生产的效率有很大差别。合作社体制没有根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却为粮食的统购统销提供了组织保障;人民公社体制下粮食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加重了粮食短缺危机,客观上要求统购统销这种在粮食短缺情况下能较为均衡的满足粮食需求的制度持续运行,人民公社体制对统购统销起到了强化作用;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粮食产量持续大幅度提高,基本上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对统购统销起了制度催化作用。再次,通过对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对比研究,揭示了统购统销粮食流通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外在的运行时序上有着高度的统一性,在内在的运行机理上有着高度的同质性。第四,把粮食的进出口纳入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的研究范畴,指出了当时粮食的出口是粮食统销的重要内容,粮食的进口是粮食统购的重要内容,拓宽了粮食统购统销的研究视野。第五,对粮食统购统销思想的最初提出者进行重新认定,肯定了荣毅仁先生对统购统销制度的创建所起的历史贡献,对学术界公认的陈云同志是统购统销制度的最初提出者的观点进行商榷。最后,运用经济史的有关理论,对粮食的统购统销作对比研究,从而使经济史理论与现代经济学理论密切联系起来,并试图使经济史和经济学在专用术语、研究思路等方面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