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河南省内土遗址多数为露天性质遗址,土质多为粉质黏土,具有易吸水风化、毛细作用旺盛、盐分迁移快等特点。其中,开封城墙土遗址在199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由于开封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特殊土质以及黄河泛滥造成下游流域地下水位高、含盐多等特点。开封城墙土遗址在毛细作用下基质吸力和表面自由能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剥落和泛碱等现象。本文以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内土遗址多数为露天性质遗址,土质多为粉质黏土,具有易吸水风化、毛细作用旺盛、盐分迁移快等特点。其中,开封城墙土遗址在199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由于开封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特殊土质以及黄河泛滥造成下游流域地下水位高、含盐多等特点。开封城墙土遗址在毛细作用下基质吸力和表面自由能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剥落和泛碱等现象。本文以开封城墙土遗址为例,建立起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土遗址方案,对河南省及黄河流域土遗址保护和修缮工作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开封城墙为研究对象,选取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石灰和具有优异耐水性能的甲基硅酸钠作为开封城墙土遗址修复材料,配制开封城墙修复土,选择最佳配合比。基于修复材料的碳化反应原理,探究了碳化环境和碳化养护时间对开封城墙修复土性能的影响,揭示了修复材料对土遗址碳化加固的机理。(1)通过基本物理力学试验测得所用粉质黏土粒径分配曲线、液限、塑限、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通过击实试验测得不同掺量的石灰和粉质黏土拌合后的最优含水率与最大干密度,为开封城墙修复土的配置提供可靠依据。开展了开封城墙修复材料的试验研究。(2)探讨了石灰和甲基硅酸钠在自然养护条件下对开封城墙修复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选取0%、3%、5%、7%掺量的石灰,0%、1%、2%、3%掺量的甲基硅酸钠,共16种配比配制试样,配置并优化开封新修城墙修复土配合比。16种配合比试样的力学性能相比素土有较大提升。随着石灰和甲基硅酸钠掺量的增加,开封城墙修复土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整体呈增长趋势。石灰和甲基硅酸钠都对修复土力学性能的提高有利,且石灰的作用大于甲基硅酸钠。(3)开展了开封城墙修复土在自然养护条件下水理性质和微观分析的试验研究。通过崩解试验、毛细吸水试验和微观电镜分析确定不同配合比试样的耐水性能和微观结构变化;16组配合比试样均不发生崩解,只有不同程度的吸水现象,水稳定性和耐崩解性能较好。只掺入甲基硅酸钠的试样,表面光滑完整,无崩解现象发生,吸水现象不明显,甲基硅酸钠对提高开封城墙修复土的耐崩解性能和水稳定性较为有效。只掺入石灰的试样,在崩解试验过程中有微小气泡冒出,有少量吸水现象,但整体不发生崩解塌落,耐崩解性良好。改性后的开封城墙修复土内部颗粒结构孔隙改善较为明显,土颗粒间连接较为紧密,试样土颗粒表面有絮状生成物,可使试样力学性能得到提高。(4)通过功效系数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选取自然条件养护下最优配合比组合进行碳化养护,探究环境中不同的CO2浓度和养护时间对开封城墙修复土性能的影响。通过直接剪切试验和单轴压缩试验可以得出:随着养护时间和CO2浓度的增加,开封城墙修复土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整体呈增长趋势,无侧限抗压强度增长率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24 h养护时间内,无侧限抗压强度增长率较大,随后开始缓慢降低。(5)通过崩解试验和耐水试验探究环境中CO2浓度和养护时间对开封城墙修复土水理性质的影响;开封城墙修复土的质量吸水率并不随CO2浓度的升高而直线下降,试样在5%CO2浓度养护条件下养护12 h就能达到较好的耐水和耐崩解性能,此时CO2浓度的增大对其水理性质的提高幅度较为有限;合理的碳化养护加固对快速提高开封城墙修复土的耐水性作用显著,可有效避免开封城墙土遗址受雨水影响而产生坍塌的病害。(6)p H值的变化可从侧面反映和评估Ca CO3沉淀的生成状况,为分析开封城墙修复土力学性能提供依据。通过土壤p H传感器测试不同养护环境、不同养护时间下试样的p H值,以p H值的变化辅助分析碳化反应对开封城墙修复土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相同碳化养护条件下,随养护时间的增加,开封城墙修复土p H值呈先减小后逐步趋于稳定的趋势;在相同碳化养护时间下,随着养护环境中CO2浓度的提高,开封城墙修复土p H值呈下降趋势。从p H值与无侧限抗压强度和试样养护时间的关系曲线可以得出:p H值越小,其对应的抗压强度值越大,抗压强度与p H值呈负相关关系。(7)通过测试试样不同深度位置的p H值,探究CO2在开封城墙修复土中的渗透规律。试验得出:同一养护时间下,随着试样深度的增加,试样p H值降低率逐渐减小。石灰和甲基硅酸钠逐渐发生碳化反应,产生的生成物可导致试样孔隙率降低,使得随试样深度的增加,CO2的渗透性逐渐降低。通过水滴试验,探究碳化反应对开封城墙土的耐水作用机制,发现碳化加固后的试样水滴自聚成团、表面张力有较大降低,水与试样接触面积较小,甲基硅酸钠在开封城墙修复土内部脱水缩合形成具有憎水性的网格结构膜,可有效降低修复土的毛细作用,增强土颗粒间黏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主动阻水,阻止水分子向试样内部扩散,有利于改善开封城墙修复土力学性能和耐水性水分子不发生渗透。
其他文献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前身是电力工业部,国网公司作为国有企业,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县级供电企业出现部分养老保险问题,虽然部分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但是县级供电企业职工众多,影响力广,养老保险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的进行,退休人员的待遇也广受社会关注,如何解决职工养老保险问题,提高养老保险金替代率,提高退休人员待遇已经成为社会保障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河南省K市Q县供电公司当
我国盐渍土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盐渍土的长期腐蚀作用会导致混凝土建筑物劣化和破坏,从而影响桩基础的水平承载性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盐渍土地区基础工程建设的规模逐渐增大,如何提高盐渍土地区桩基础的承载性能及耐久性,成为我们现在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玻璃纤维材料(GFRP)具有抗拉强度高、重量轻、耐腐性的优点,包裹在桩基础表面可形成GFRP复合桩,这种复合桩可以提高桩基础的耐腐蚀性和水平承载力。为了研究盐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基坑项目朝着深且险的方向发展,现实中基坑的开挖受多种环境影响。例如:自然地域环境、社会环境、人为因素等;再者,基坑施工具有隐蔽性、技术复杂性等多重特点,以至于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监测和预测来规避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采用BP神经网络对其不断地进行动态预测分析,科学的判定基坑变形风险,对于基坑施工过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本文以清明上河园宋文化体
筒仓作为现代化农业和工业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仓储设施,其建设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随着混凝土筒仓直径和仓壁高度的增大,贮料对筒仓仓壁产生了更大的环向拉应力,仓壁易产生混凝土开裂现象,故为满足混凝土筒仓的抗裂及抗震要求,需将预应力技术引入大直径混凝土筒仓中。而我国目前针对筒仓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装卸料对钢筒仓和普通混凝土筒仓的影响,对于预应力筒仓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易损性缺乏研究。因此,为完善预应力筒
黄河下游河南、山东段滩区居民近190万人,生产生活基本都依托于黄河滩区。然而水流冲刷导致滩岸破坏,压缩了滩区人民的生存空间,也加大了汛期黄河悬岸大堤的破坏风险。因此,开展黄河下游滩岸岸坡抗冲刷稳定性研究,不仅对滩区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黄河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黄河下游滩区是由“粉粒”含量较高的粉砂土和黏土组成的结构,其岸坡冲刷破坏规律也是滩区风险预测重要课题。为此,本文以黄河下游开封段
土压力作为岩土工程中经典的研究课题,广泛涉及到地下工程、市政、道路、水利等方面,尤其是对于抵抗岩土体变形的支挡结构而言,土压力计算的准确与否是其设计的合理性及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城市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邻近建筑物附近开挖基坑及靠近岩面附近修筑路堤已十分常见,对于此类工程中的基坑或路堤进行支护时,其后填土处于有限宽度状态,再使用基于半无限空间假定的经典土压力理论计算是不合适的。此外,
近年来,桥梁在现代交通运输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桥梁的健康状况直接关乎整个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因此,需要在桥梁上分布数量众多的无线传感器来监测桥梁的健康状况。然而,由于桥梁的位置、结构限制以及成本的考虑,不可能经常更换电源,所以传统的电化学电池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为这些传感器提供可靠的能源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桥梁振动能量的频率分布在一个较宽的频带,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共振原理的传统线性结构压电
试验旨在探究从侧金盏花花瓣中提取的虾青素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能力的影响。选取480尾体长、体重相近的南美白对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对照组南美白对虾投喂基础对虾饲料,各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60、90、120 mg/kg虾青素。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对虾末重、平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利用率、蛋白质效率及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
天然地基的压缩模量和强度往往存在着双低现象,使得此种工况下的独立基础需要较大的宽度和较高的刚度来满足上部建筑物对荷载及变形的要求。而随着基础宽度和附加应力的增加,地基变形影响深度也随之增大。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形,只能继续增加基础刚度,而整体刚度往往由混凝土提供,这就大大增加了混凝土用量,浪费严重。另外,当前建筑物的发展趋势是荷载值越来越高,作用在基础上的基底反力不断增加,导致基础埋深加大,失去了对地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和科技在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极大促进建筑行业的技术标准和施工工艺的发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和空间的超高层建筑备受青睐,而混合结构体系则是超高层建筑的重要技术保障之一。目前,对超高层建筑的研究多为结构本身的设计方法以及抗倾覆、抗风、抗震等方面,关于结构在施工阶段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施工高度的持续增加,结构的整体刚度及自重随着施工阶段的推进而改变,施工阶段各类承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