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多年来,抗血小板治疗(Anti-platelet therapy APT)已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治疗的主要方式,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会使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再次住院率明显下降,不良反应也明显增多,有文献提示尤其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会有不同程度升高。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该细菌为胃肠道易感细菌,可在约60%人群中发现;该细菌主要定植于人体胃窦近幽门部,通过释放尿素酶、酯酶、蛋白酶等物质介导,从而可诱发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导致胃腺癌等消化道恶性疾病,同时又是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危险因素。有学者研究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Hp感染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研究Hp感染的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预防消化道出血成为近年来逐渐专注的科研课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合并Hp感染的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进行Hp根治。探讨Hp感染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以及Hp感染对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的影响;研究根除Hp对降低此类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于Hp感染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时是否需要行根除Hp治疗,目前尚无共识。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与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PT)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及相关指标的关系;研究根除Hp对降低此类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根据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 13C-UBT)结果将568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分为Hp阳性组(n=308)和Hp阴性组(n=260),又将Hp阳性组分为Hp阳性根治组(n=208)和Hp阳性未根治组(n=100),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钙抗动脉粥样硬化、泮托拉唑保护消化道黏膜治疗,Hp阳性根治组患者采用“四联方案”根除Hp治疗2周;3组患者随访1年,收集病例资料包括。按照是否发生消化道出血,将其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每组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高血压、吸烟史、高脂血症、糖尿病、心力衰竭、Hp感染,并分析其每项与消化道出血的关联性。记录上消化道出血和血红蛋白(Hb)变化情况,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肌酐(Cr)、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并对恶性心血管不良事件记录,包括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再发率。结果:1.随访1年结果显示,19例Hp阳性患者(6.17%)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经统计学检验,发现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心力衰竭、Hp感染在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年龄、有吸烟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心力衰竭、Hp感染的病人在出血组占比较高,而BMI、高脂血症、高血压在两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性不显著(P>0.05)。2.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之间分布有差异的单因素变量: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心力衰竭、Hp感染纳入Logistic回归(LR法)分析,发现年龄、糖尿病、心力衰竭、Hp感染是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其他因素不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Hp阳性根治组5例(2.40%),Hp阳性未根治组14例(14%),Hp阴性患者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Hp阳性未根治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与Hp阳性根治组和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根治组与Hp阳性未根治组Hb、LDL、CRP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p阳性根治组与Hp阴性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PT、Cr及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随访1年的结果显示,Hp阳性未根治组较Hp阳性根治组、Hp阴性组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DAPT致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根除Hp可以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使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