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选题主要通过对1920年代湖北省1:5万地形图的筛选,整理出属于江汉平原范围的图幅,在ArcGIS软件中对其进行地理配准和空间校正,在对精确度进行检验后,对地图上的河流、湖泊、垸田等线面要素进行了数字化提取,重建了这一时期江汉平原的垸田与河网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尝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得到了以下认识和结论:第一,随着垸田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其形态已经不只是单纯的文献记载中的由堤塍围绕的不规则圈状结构,除此之外出现了很多没有或者只有部分堤塍的垸田,初步分析认为与土地利用类型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第二,垸田被汉江和长江一分为三,两江之间为江汉平原腹心地带,垸田分布最为密集,面积大小不一,汉江以北和长江以南垸田分布较少,垸田面积普遍较小,公安地区由于明清以来对于荆江洪水采取“舍南救北”的政策,为防止洪水带来的破坏,垸田面积普遍较大。第三,通过对汉江以北地区天门、汉川和孝感等地区垸田格局演变的深入考察,认为垸田的建设和发展与地形地貌、河湖环境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的修建、排水政策、开发力度等社会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地区之间的主导因素有所不同。第四,经过明清以来的不断开发,江汉平原的地表水系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呈现出河网结构复杂、支流短小以及湖泊碎片化严重等特点,这一现象导致江汉平原内部自身对抗洪涝灾害能力被严重削弱。第五,通过对河网密度的量化分析,发现有明显的高值区域,认为垸田分布的疏密程度以及单位面积内的碎片化程度与河网密度的高低有着较好的一致性,证实垸田开发与河网变化关系密切。第六,以民国报纸中出现的水利纠纷记录为主,对芦林湖地区发生的持续性械斗过程进行了深入了解,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上下两垸民众在发生矛盾时,采取了通过暴力对抗的方式来维护自身利益,期间政府为解决纠纷作出了种种努力与尝试,却始终无法平衡两垸民众利益,最终陷入了不断械斗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