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北极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增温最强的区域。随着近年来北极地区的异常增暖和北极海冰的加速融化,其气候变率增强、影响增大,越来越成为影响北半球的天气和气候、尤其是一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关键区域。然而,受到不同的天气事件和环流变化的定义方法、判别标准和分析手段的影响,北极的气候变化对中低纬度的影响及其中的动力过程和机理依旧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和难点。本文从瞬变扰动能量的角度来考察北极海冰对东亚冬季天气的影响及机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极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增温最强的区域。随着近年来北极地区的异常增暖和北极海冰的加速融化,其气候变率增强、影响增大,越来越成为影响北半球的天气和气候、尤其是一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关键区域。然而,受到不同的天气事件和环流变化的定义方法、判别标准和分析手段的影响,北极的气候变化对中低纬度的影响及其中的动力过程和机理依旧是当前研究的焦点和难点。本文从瞬变扰动能量的角度来考察北极海冰对东亚冬季天气的影响及机理。首先通过对HadISST1和NSIDC的北极海冰数据以及NCEP/NCAR和ERA-Interim的大气再分析数据的诊断分析,研究了 1979年到2014年夏秋季北极海冰和东亚冬季瞬变扰动活动的协同变化规律,分析了秋季海冰对东亚冬季瞬变活动的可能影响及机制。并借助15个CMIP5耦合模式的历史情景模拟结果,对北极海冰、冬季瞬变扰动活动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评估,探讨了海冰影响东亚冬季瞬变扰动活动的关键性过程。论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年际尺度上,秋季的北极海冰与东亚冬季的瞬变活动存在显著的联系本文分别对东亚冬季的瞬变活动(瞬变扰动动能,EKE)与前期7-12月逐月的月平均北极海冰面积的原始场、去趋势场和年际增量场进行了 SVD(奇异值分解)统计分析。去趋势场和年际增量场的SVD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夏秋季(尤其是10月)北极海冰和随后冬季东亚瞬变活动表现出相一致的协同变化,即:对应着10月份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和东西伯利亚海海冰的减少,冬季250 hPa EKE在临近极地上空和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以北等欧亚北部地区明显增强,在黑海、伊朗高原附近和青藏高原东南部明显减弱。而原始场的结果显示,仅11月和12月北极海冰和东亚冬季的瞬变活动存在关联,且不同于去趋势场的结果,随着11月和12月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的减少,包括东北亚在内的整个欧亚北部的EKE减弱。进一步分析发现,原始场中11月海冰与冬季EKE的协同变化,本质上表征了两者在过去36年的趋势变化,而不是两者在年际尺度上的关联。2、揭示了年际尺度上秋季的北极海冰影响东亚冬季瞬变活动的可能机制诊断分析显示,随着10月份北极海冰的减少,欧亚北部冬季的EKE和瞬变扰动位能(EAPE)都有明显的增强,EAPE增强区域更为广泛,其中时间尺度为10到90天的低频扰动能量(包括10到30天次月尺度和30到90天次季节尺度的扰动能量)的增加起到了主要作用,而2到10天高频扰动能量在欧亚北部反而有所减弱。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在北极夏秋季海冰显著偏少的年份,巴伦支海和喀拉海附近在随后的冬季常会出现低频波动的异常增强以及由极区向欧亚大陆北部的传播。配合更加弯曲的背景流场和更强的经向输送,南传的低频扰动能量进一步增强,对应着巴尔喀什湖和贝加尔湖以北地区低频瞬变扰动活动的增加,和更多持续性异常天气事件的发生。同时,随着北极圈附近海域和陆地上空的变暖,欧亚大陆北部的低层斜压性减弱,可能是天气尺度瞬变扰动减弱及短时天气事件减少的主要原因。3、揭示了低频扰动在模式模拟北极海冰—东亚冬季瞬变活动联系中的关键作用模式评估分析发现,大部分CMIP5模式可以模拟出夏秋季巴伦支海到东西伯利亚海区域海冰面积的气候态分布,但模拟的海冰减少趋势整体要高于观测。在东亚冬季250 hPa EKE的模拟上,大部分模式对东亚区域低频EKE年际变化空间分布的模拟要稍好于高频,如ACCESS1.3、GFDL-CM3、GFDL-ESM2M和HadGEM2-CC等模式可以模拟出区域低频EKE的年际变化。对于秋季北极海冰和东亚冬季EKE的协同变化的模拟评估显示,MIROC-ESM-CHEM、MPI-ESM-LR等模式可以较好模拟出SVD第一模态中海冰的空间变化分布,GFDL-ESM2M和HadGEM2-CC模式可以较好模拟出SVD第一模态中EKE的空间变化。结合海冰和EKE的各自模拟评估可以发现,能较好地模拟东亚低频EKE年际变化模态的模式往往能较好地再现东亚冬季EKE对前期海冰变化的响应。进一步对模式中低频扰动的能量收支诊断显示,低频EKE的模拟主要取决于正压转化过程(动能从时间平均流向低频扰动的转化),低频EAPE的模拟主要取决于斜压生成作用(有效位能从时间平均流向低频扰动的转化)。提高对这两个过程的模拟可能是较好地模拟出大气中的低频扰动、进而改进CMIP5模式中大气对北极海冰变化响应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如何高效地调控声波的传播是声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声学超构材料(acousticmetamaterials)和声子晶体(phononic crystals)作为新型的声学功能材料,展现出了传统声学材料所不具备的奇异特性,为声波的操纵带来了全新的自由度。声子晶体和声学超构材料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都属于声学人工结构材料。一般来说,声子晶体主要研究的是声波在周期性结构中的传播问题,声子晶体所展现
白云岩成因和白云岩储层演化过程中相关流体的来源和性质对解决相关问题至关重要。从白云岩成因角度来看,涉及到的模式包括咸化海水模式、海水与大气水混合模式及卤水渗透回流模式等;从储层的形成来看,既有同生期的大气降水淋滤,也有成岩期的溶蚀,还有深部热流体的改造等。因此,要把白云岩及其相关储层的形成过程和机理研究清楚,流体来源的确定是关键环节。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针对这一科学
自从2004年石墨烯被成功制备以来,二维材料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震惊了科研工作者,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对新型二维材料的探索和研究作为前沿科学之一,越发吸引众多国家纷纷从战略层面部署发展计划。具有类似石墨烯结构的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Transitional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C)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量子物理等特性,在各领域取得了诸多研
功能材料是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发展最重要的先导性和基础性材料之一,在国际上,对于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和研究一直都很活跃。它的进步推动着诸如信息、电子、机械、化工、航天和通讯等尖端的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稀土正铁氧体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电子材料,目前已在信息产业,电子传感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因此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探索和开发功能体系的热点之一。力学谱是研究固体材料中的相
借助水文地质学和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理论研究油气成藏理论是学科交叉的一个热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但常规气开采成本较高,因此需要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天然气水合物是高效清洁的新能源,近年来吸引各国的关注。海洋陆坡区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储库,它只能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甲烷及其气源。甲烷是有机质的分解产物之一,通过热力学计算可以得到甲烷在海洋沉积物孔隙水中的溶解
砷既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也是危害非常严重的污染元素。不同赋存形式的砷,毒性不同,通常无机砷的毒性要高于有机砷,As(Ⅲ)的毒性要高于As(V)。矿山开发往往是导致地区性砷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揭示矿山环境中次生砷矿物的组成及其可溶性对评估砷的环境危害、治理砷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系统研究了安徽铜陵铜金矿区和湖南石门雄黄(AsS)-雌黄(As2S3)矿山中砷的赋存形式和主要的次生砷矿物类型,从矿
邹平火山岩盆地位于山东省邹平县南部,盆地内广泛分布有早白垩世侵入岩和火山岩,其中王家庄石英二长岩、碑楼二长斑岩和南洞子二长岩与Cu(-Mo-Au)矿化有关。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通过盆地内侵入岩和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全岩Sr-Nd-Pb-Hf同位素、锆石原位Hf-O同位素,王家庄Cu(-Mo)矿床辉钼矿Re-Os定年、矿石硫化物S、Pb同位素、含矿石英H-O同位素和
我国淡水资源相对匮乏,而地下水资源作为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工业活动的增加,地下水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地下水数值模拟作为一种通用手段,在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污染物迁移预测、地下水修复技术指导方面有广泛应用。自然界的含水层,受形成条件及地质作用影响,多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导致污染物在其中的迁移,表现出反常特征,如污染物穿透曲线的拖尾
新生代东亚地区的季风气候和地貌的演化与驱动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渭河盆地中沉积了自始新世至全新世完整而连续的新生代沉积序列,这套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变化和其记录的沉积环境演化信息是研究新生代东亚地区气候和地貌演化的宝贵材料。目前,盆地中11-7Ma的灞河组河湖相沉积物及其上覆的7 Ma以来的红粘土-黄土-古土壤风成沉积物的年代框架已经建立,但11 Ma以来的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城市地—气之间的能量、物质交换过程是研究城市气候效应的关键问题之一。开展城市地表能量平衡的观测有助于提高模式在城市地区的预报水平。然而由于城市下垫面的极度非均匀性使其研究难度增大,目前在城市地区特别是建筑物鳞次栉比的超大城市区域开展地表能量平衡的观测依然比较少见且富有挑战性。本文利用上海中心城区(建筑高度8-150m)徐家汇(XJH)通量站一整年(2012.12-2013.11)的观测资料,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