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的种植类型、气候背景、地质和土壤背景的差异性将其划分为6种退耕模式,并将没有退耕的地区作为对照。通过对6种退耕还林(草)模式和对照的调查与分析,确定了适合退耕还林(草)区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参评指标;根据对退耕区经济指标的实际调查和对生态指标的实际观测,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出各个经济指标对退耕和未退耕经济效应的影响,以及各个生态指标在退耕区中生态环境恢复的作用;并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对其进行了耦合评价,揭示退耕还林(草)后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的耦合关系。这些研究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模式划分结果:根据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的种植类型、气候背景、地质和土壤背景的不同划分6种退耕模式和1个对照(未退耕地),6种退耕模式分别为:模式A:刺槐和柠条乔灌混交林退耕模式,模式B:三叶草和苹果经济林模式,模式C:沙棘和苜蓿灌草混种模式,模式D:沙棘、侧柏和柠条灌木林模式,模式E:柠条、侧柏和苜蓿灌草混种模式,模式F:沙棘和刺槐乔灌混交模式。(2)经济效应分析得出:经济效应因子综合值顺序为:A>B>F>CK>C>D>E;通过对6种模式的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和退耕补助三方面的分析得出:在农业收入中模式A、B、F较高于对照;在非农业收入中模式C、D、E、F较好于对照;在对退耕补助的依赖性上,模式F的最小。(3)生态效应分析显示:生态效应因子综合值的顺序为:A>F>B>E>CK>D>C。通过对6种退耕模式与对照在土壤养分、土壤物理性和气候因子的比较分析得出:在土壤养分恢复过程中,有机质和全磷恢复最快,而速效磷最慢;在所有退耕模式中,模式A、B恢复效果最好,而模式C恢复效果最差。在土壤物理性质上,6种模式中除模式E以外的土壤容重与对照的比值都小于1外,他们对土壤容重的改良效果均较好。在气候因子上,6种退耕模式A、B、F的气温低于对照的气温,在各种退耕模式中模式F气温最低;对风速的影响中,降低风速效果最好的是模式B和F,模式E降低风速效果最差为-9.1%。在光照强度上,模式A、B、C、D、F对光照强度的影响都比对照低。(4)耦合分析结果:模式A的协调发展类型是中级协调发展类同步型,是所有模式中耦合最好的模式,模式E的协调发展类型是严重失调衰退类经济滞后型,是所有模式中耦合最差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