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既是一种文学形式,又是一种舞台艺术。其二元性的特点,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然而,仍然有不少戏剧翻译工作者孜孜以求,不断从个人的翻译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指导性的原则和策略。其中,朱生豪就是国内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翻译家之一。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戏剧翻译专著和论文集相继出版,戏剧翻译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在戏剧翻译中,译者需要关注其特有的二元性,这同时也是译者主体性得以体现的必要前提。从历时角度来看,译者地位在翻译史上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翻译理论把译者置于边缘化地位,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得以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此后译者主体地位日渐得到突显,译者主体性也逐渐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莎士比亚早期的喜剧之一,《威尼斯商人》的汉译研究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其已有的研究也大多侧重于对原文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分析。本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威尼斯商人》汉译中的体现。从宏观层面来说,朱生豪作为译者,他的主体性体现在对原文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应用、以及目标读者的选择上;从微观层面而言,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于他对文本的再创造方面。本文尝试从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内在涵义层以及象征意蕴层四个层面来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戏剧翻译中译者所拥有的广阔的创作空间。诚然,译者在对原文的释义和操纵过程中所发挥的创造性也不是任意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源语文本和译者本身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此外,本文还对翻译本体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点滴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