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教师的生存与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的振兴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在于教师。中国以农立国,农村教育面广量大,农村教师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问题。而教师的生存状态,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幸福,影响着农村地区教学质量甚至整个教育的成败。因此,必须进一步关注和重视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本研究选取孝昌县LD中学全体初中教师为研究对象,借助笔者的亲身经历和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他们的现实生活,收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深描,全面呈现研究对象的实然生存状态。本研究遵循质的研究中扎根理论的研究设计路径,运用布尔迪厄的社会学场域理论搭建分析框架:界定农村教育场域,运用“场域”、“资本”、“惯习”、“策略”等核心概念,分析农村教师的在场状态和所持立场,以及他们如何处理在场冲突,争夺场域资本,进行策略选择,生成何种惯习等。本研究的主体部分共五章,包括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章。第三章是对农村教师群体整体生存状态的“白描”,分四点;“乡村的灵魂工程师”——教师坚守农村、传承知识、奉献身心;“最苦莫过教书匠”——教师的经济条件、工作负荷、生活水平和工作环境都不容乐观;教师社会地位下降和自我身份认同低;教师面对新课改的夹缝生存。研究发现,教师整体生存状态很不理想。第四章是对农村教师群体生存状态的“深描”,展现他们面对其他不同群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及他们在场生存面临的种种矛盾冲突。第五章呈现的是不同的教师群体在农村中学的不同价值诉求,以致他们在进退场中有着不同的策略选择。第六章呈现了教师长期在场生存后的种种心理形态,这些心理形态已经形成“惯习”,“惯习”导致了他们继续在场无奈共存。第七章为研究总结,对前文研究进行总结概括和延伸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