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腔是西北五省最主要的地方戏之一,是中国梆子声腔的鼻祖,也是在大西北这块独特的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体现着大西北文化的精神风貌和西北黄土儿女的豪情壮志,也形成了秦腔独特的风格:“慷慨激昂,苍劲悲壮”,在中国戏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陕西省是戏剧文化大省,戏剧家杨文颖就成长在这片沃土之上。杨文颖童年就热爱秦腔,高中毕业后到陕西省工人文工团从事编导工作,五十年代进修于中央戏剧学院,学习导演,熟悉掌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体系。六十年代由于体制改革,杨文颖结束了歌剧生涯,从事秦腔编导工作。他先后移植、创作、改编了许多剧目,并且大多剧目既编又导,偶尔也演,体现出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独特性。从《红珊瑚》的移植和导演,到《灯笼红》的编剧和导演,从《风雨洞房》的编导及演出,到样板戏《海港》的唱腔革新设计和表演,再到晚年跟秦腔名旦全巧民合演的《蝴蝶杯——洞房》等,都在秦腔艺术界深受赞誉。由于杨文颖是集编剧、导演、演员为一身的行家,并且还精通音乐、舞美,以故,在秦腔研究领域内,杨文颖主要以秦腔表演艺术研究为主。他从演员的表演到秦腔的流派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产生了颇多学术价值较高的成果,引起了秦腔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学术界对于杨文颖的研究,至今没有全面、系统的成果。笔者主要从杨文颖艺术生涯和在秦腔方面的成就进行了分析。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杨文颖艺术生涯。主要从杨文颖童年接触戏曲开始,到从事短暂的歌舞剧艺术,再到从事专业的秦腔工作以及晚年退休后著书立说,对杨文颖先生的艺术生涯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杨文颖的秦腔舞台艺术。通过对杨文颖在秦腔编导演生涯中的一些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总结出了他与众不同的风格特点,并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进一步确立其独特性。第三部分:杨文颖对秦腔流派的研究。对秦腔界能形成流派却没有叫响流派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从生、旦、净、丑的角色体制出发,结合京剧流派的生成来比较,总结了秦腔艺术流派的形成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第四部分:杨文颖秦腔著作之研究。主要对杨文颖的三部著作《秦腔清谈》、《掌斋絮语》以及《秦腔表演艺术家》进行分析,总结了在他的笔下所描述的秦腔艺术家的表演风格和戏剧人生,以及著作中所渗透的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