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离不开文化,旅游活动以文化为基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现在、未来。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人们通过旅游去了解感知这个民族的文化,领悟民族文化带来的各种信息,透过民族文化可发现更多想要知道或不曾知道的社会情况及其他信息,因此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文化旅游就是向人们展示文化,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而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无不包含着文化。吃展示的是当地的饮食文化,人们去旅游地旅游,品尝当地的风味或者特色,就是品尝当地的饮食文化,如川菜的麻辣、淮扬菜的咸甜:粤菜的香甜,北方菜和南方菜又各有自己独特的味道。人们出门旅游入住可选择饭店宾馆,也可选择当地的小客栈,甚至是代表当地文化的作为旅店对外营业的居民楼,如人们熟知的北京四合院,土家族的风情吊脚楼等等。出行的交通也有多种的选择,有些交通方式诠释的就是一种文化,如黄河流域最古老最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到各地参观游览,感受旅游地的文化,更需要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开发出来供游客观览,如各地的博物馆陈列的文物就是一种历史文化。去外地旅游游客都会选择将当地的一些特产带回家,这些特产就代表着一种文化。旅游活动中的最后一项娱乐也向人们展示着文化,如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展示的就是少数民族的歌舞文化。
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州,山水奇特,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特色明显,部分旅游资源在中国绝无仅有,在国内外旅游竞争力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湘西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占湘西总人口的71%,在少数民族中,土家族和苗族的比例较高。土家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本民族语言并兼通汉文。从后晋到清代,土家族地区建立了长达八百年的土司制度。土司王既是辖区内最高统治者,又是辖区的最大封建领主;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古老民族之一,约在三千年前,苗族的先民就活动在长江中游的“荆楚”地带,后来逐渐从洞庭溯沅江上,到达湘西和黔东。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无文字,和土家族一样,苗族先民也经历了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过程;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不多。瑶族主要分布在保靖、龙山、永顺等地;回族主要分布在龙山、永顺、凤凰等地:其他民族散居各地,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本文阐述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以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我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模式,分析了我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影响。并对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在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寻找到合理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前往湘西州地区,实地了解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情况,在文中对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概括和描述,对湘西州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情况的进行了分析,对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合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针对湘西州民族文化的旅游产品及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在现有设计开发出的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提出更合理的旅游产品的设计方案,使之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去湘西州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
本论文总体上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提出了研究问题的背景与意义,介绍了研究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归纳;第二部分,基础理论概述,明晰了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民族旅游、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阐述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基本内容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民族文化旅游的内容包括名族文化旅游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基本类型;第三部分,我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及其现状分析,提出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般原则和一般模式,描述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类型、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并对现状进行了描述;第四部分,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实证研究,首先对湘西州旅游资源进行了综述,描述了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主要从神秘的楚巫文化、歌舞艺术旅游资源、民族宗教信仰、民族节日与风情、民族民间建筑设施、禁忌与礼仪几个方面。提到了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对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及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并设计了民族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制定了湘西州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对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SWOT的分析。提出了湘西州民族文化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对策;第五部分,结论与讨论,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需进一步研究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