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EMS技术的交流电渗流微泵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rost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MEMS)领域中,微流控系统作为芯片实验室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在目前蓬勃发展的微全分析系统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应用,其采用微通道结构进行样品的输送,节省了时间、减少材料浪费、降低了环境污染。当前微流控系统中液体的驱动方式是一个关键问题。交流电渗流微泵是基于电渗原理,以直流电渗理论为基础,利用电场控制微通道中的液体流动,实现无运动部件的液体流动系统,近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论文的目的是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较为深入的研究交流电渗微泵的驱动理论并进行实验验证,为交流电渗微泵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在交流电渗微泵系统中,电极的尺寸,被驱动流体的性质和外加交流信号的频率与幅值都会对泵的流速产生影响,是设计交流电渗微泵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低电压、小溶液电导率等,研究这些参数在理论上对系统速度的影响关系。本文首先详细的综述了交流电渗及其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比较了机械式驱动、直流电渗驱动、交流电渗驱动等不同驱动方式微泵的机理和性能特征,阐述了双电层和交流电渗流微泵的驱动原理;第二,根据对称电极理论,推导出了非对称电极表面的电渗流流速的计算公式,研究了电极尺寸、流体性质、外加信号等特征参数对电极表面流速的影响,并利用Matlab软件仿真了这些参数对微泵流速的影响关系;第三,根据微通道内任意点电势、电场和速度分布的控制方程,利用线性双电层理论,确定了这些方程的边界条件;最后,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计算了电势、电场、速度场在微通道内任意点的分布状况。为了验证理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进行了交流电渗微泵的实验研究。选择了合理的芯片材料及其尺寸参数,利用二甲硅油(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自制了交流电渗泵的微通道,设计出芯片。观察了微通道中流体的流动,从而验证了非对称电极结构驱动流体的可能性;通过实验检验了外加信号的频率、幅值以及溶液电导率的变化对微泵流速的影响趋势,对比理论结果,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其结论为以后的电渗流微泵的设计提供了基础。
其他文献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指导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组织完成了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英语等2门
期刊
随着发动机电控系统所实现的功能范围的扩大和对发动机性能要求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查表—插值”的控制方法,开始探索新的控制策略。本文着重研究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创新是企业发展,技术进步的关键,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对于促进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发展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是,从木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来看,工程建设中对财力、人力、材料等
在作者近两年来亲自参与威海地区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过程中发现,该地区交警绘制现场图依然是手工绘图,效率低且绘制的现场图不清晰,而现有的计算机快速绘图系统因系统大、成本过
HMX是目前综合性能优良的炸药,其制备多采用硝酸-硝酸铵-乙酸酐,硝酸-硝酸盐等硝解体系硝解乌洛托品的方法,这些体系存在废酸多,难处理等问题。N205作为一种绿色硝化剂,具有活性高、放热量小、产品易分离、产物纯度高、能有效减少废酸等特点。离子液体作为一种环境友好性溶剂和催化剂,近几年来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N205结合离子液体对氮杂环类化合物硝化制备含能材料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论文研究了离子液体催
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集成电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是目前国际上的朝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和影响越来越大。在国防科技方面,集成电路技术己成为高科技尖端武器装备最为基本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与测试仪器技术的结合,出现了新的测试仪器——虚拟仪器。运用虚拟仪器技术能够快速、方便
目前,中厚板焊接结构件广泛应用于汽车关键零部件,然而我国汽车行业的中厚板机器人焊接生产线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焊接工艺参数的自动规划一直是影响中厚板焊接自动化的关键
矿用自卸车在大型露天矿山运输工具中占有2/3的市场份额,但由于研发技术相对滞后,国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矿用自卸车的需求主要依赖进口。为改变这种现状,国务院将矿用自卸车确定为十六个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领域之一,并对矿用自卸车的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政策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矿用自卸车的研发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由于矿区工作条件恶劣,自卸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影响驾驶员乘坐舒适性,使其易于产生疲劳。因此,
三肢体仿生机器人是在对哺乳动物和昆虫进行功能仿生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多功能机器人。机器人采用了腿、臂机构融合一体化设计,具有在需要移动时其肢体可转变为行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