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以来,中国玉米生产空间布局发生变化,呈明显的“北增”态势。然而,玉米在北方地区激增的同时,加重了北方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这给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2015年11月农业部发布《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生产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重点减少非优势玉米产区的生产,继续巩固优势产区的生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玉米生产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由此可见,在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玉米生产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优化势在必行,且需要不断推进。因此,本文重点考察2000-2014年玉米生产空间布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以期为玉米生产空间合理布局及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生产布局理论和新空间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对2000-2014年中国玉米生产空间布局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基于2000-2014年玉米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分别采用生产集中度指数、生产规模指数分析玉米生产空间布局在省域及南北方的变化情况;其次,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考察玉米生产的空间相关性;再者,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对2000-2014年来玉米生产空间布局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主要形成以下研究结果:(1)通过对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和生产规模指数进行测算,发现玉米生产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其生产空间布局在省份间发生明显变化。同时,根据玉米生产集中度指数、生产规模指数的变化趋势将玉米主产省份划分为持续增长型、持续下降型、平稳型和波动型四种类型。(2)通过对2000-2014年玉米播种面积的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发现:全局Moran’s I指数表明玉米生产在省份之间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依赖性特征明显;局部Moran散点图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生产的空间集聚特征有所加强;从局部Moran指数的LISA集聚结果看,2014年玉米生产高-高(H-H)集聚类型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如东北三省及邻近的河北、内蒙古、山西和山东地区,低-低(L-L)集聚类型以东南沿海为集聚地,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和广东地区。(3)通过进一步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对玉米生产空间布局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非农就业机会和相对收益等经济环境因素成为影响玉米生产空间布局变化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城镇化和非农就业机会对玉米生产空间布局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相对收益对玉米生产空间布局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玉米生产逐渐向城镇化率低、非农就业机会少和相对收益比较高的地区转移。本文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玉米生产空间布局优化的政策建议:注重地区间玉米生产空间互动效应,继续巩固优势产区玉米生产,调减非优势产区玉米生产;切实保护玉米耕地,保障农户种植收益;减小非农就业机会对玉米生产的负面影响,提高劳动者种植技能;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力度,调动农户生产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