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骨瓣减压术对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影响机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41466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有研究表明脑组织对缺血缺氧耐受性极差,短时间内即可发生不可逆性损害。缺血半暗带环绕在缺血核心周围,在脑缺血早期就占脑梗塞体积的一半左右,而且半暗带的存活时间有限,如果没有再灌注或者神经保护等措施,将会转变为不可逆性脑梗死。所以挽救半暗带脑组织已成为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关键。临床资料显示,神经外科进行超早期去骨瓣减压术可减少脑梗塞体积、保护半暗带,改善神经功能,降低死亡率,但对具体机制的研究甚少。所以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并探索去骨瓣减压术是否可做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期较好的治疗方法。目的:本研究拟对局灶性脑缺血的大鼠行去骨瓣减压术。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电镜超微结构变化,测定术后局灶性脑缺血梗塞半暗带NF-κB的表达及细胞凋亡变化。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对于急性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1实验动物选择与分组:将体重250g~280g SD健康成年大鼠75只,随机分为3组。脑缺血组(IS)25只;脑缺血+去骨瓣减压组(IS+DC)25只;去骨瓣减压组(DC)25只。每组按梗塞后不同时间(6h、12h、24h、72h、7d)分5个亚组,每组5只。2模型制备:IS组大鼠参照Zea Longa等报道的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方法并加以改进。IS+DC组:在大鼠MCAO成功后(6h、12h、24h、72h、7d)行去骨瓣减压术。DC组(6h、12h、24h、72h、7d)只行去骨瓣减压术。3每组大鼠于不同时间(6h、12h、24h、72h、7d)断头取脑,使用TTC染色观察脑梗塞的范围。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4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各组半暗带区脑组织NF-κB表达变化。显微镜下于梗塞灶周随机取3-5个视野摄像,采用Image-proplus5.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区域平均光密度值。5 RT-PCR半定量检测NF-κBp65mRNA RT-PCR的PCR产物相对量。电泳与半定量分析,取扩增产物电泳,用计算机软件扫描。并进行灰度测定,比较PCR产物相对量。6 TUNEL法检测神经元细胞凋亡变化。高倍镜下(400倍)在梗塞灶周围随机各取4个视野计数阳性细胞。应用SPSS15.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成功复制了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栓塞后的大鼠均表面出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如身体倾斜、爬行旋转等症状。2大脑组织学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观察可见,24h后梗塞中心区出现大量神经元坏死,呈不可逆性,随着时间延长,坏死程度加重,坏死范围扩大;缺血半暗区部分神经元坏死,多数细胞结构受损但呈可修复性。但去骨瓣减压术后,各组的脑组织损伤均减轻。3 NF-κB在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内均可见阳性表达。IS组6h开始少量表达,12h表达增加,24h-48h达高峰,48h后逐渐下降,7d回落到较低水平。与IS组相比IS+DC组各时间点NF-κB表达均明显降低。DC组各时间点偶可见阳性细胞。统计学分析显示IS+DC组与I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NF-κBp65mRNA RT-PCR的PCR产物相对量IS组在6h很少,12h增加,24h后达高峰,24-48h呈平台期,7d回落到较低水平。IS+DC组与IS组相比各时间点NF-κBp65mRNA RT-PCR的PCR产物相对量明显降低。DC组各时间点NF-κBp65mRNA RT-PCR的PCR产物相对量均极少。5 TUNEL法显示:IS组可见梗死灶周围半暗区有大量神经元、胶质细胞及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而IS+DC组半暗区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和胶质细胞凋亡明显减少。DC组仅可见0-3个散在的凋亡细胞出现于皮质、胼胝体基底节区,而血管内皮细胞、脑室的脑膜细胞未出现凋亡细胞。结论:1使用线栓法成功复制了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经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TTC染色、大体观察、HE染色组织学观察及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观察证实造模成功。2 NF-κB的表达及NF-κBp65mRNA RT-PCR的PCR产物相对量在各时间点较IS组明显降低(P<0.05)。3IS+DC组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数目较IS组明显减少(P<0.05),而且细胞凋亡的分布区域和时间变化规律与NF-κB基本相同。4去骨瓣减压术可能通过降低缺血半暗带脑组织NF-κB基因表达,减少细胞凋亡,对半暗带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其他文献
班主任的管理模式通常不外乎两种:一种依靠个人勤奋治班,劳心劳力;一种借助班干部治班,省心省力。实际上后一种模式仍然有待改进,班主任普遍喊累就是明证。在“分组捆绑”管理模式中,班干部退为班级公务员,班级最大的权力机构是一套无形的量化的班规,学生为了小组利益而被迫自治。这种模式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效率,减轻了班主任工作负担。当然,这也不是最佳模式,因为管理模式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校对“分组捆绑”模
编者按:以下是两个主题相关的团体心理活动课教学设计,部分环节相似,但主要观点和方向不同,以供初中心理老师在人际关系教学方面参考。    一、设计缘起    本课的设计源自对学生的实际观察,初中生特别容易讨厌和攻击别人,造成矛盾冲突,而且对冲突的调解和教育非常困难。究其原因,一方面,从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他们可能需要通过讨厌和攻击别人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讨厌常常是
研究背景:因妊娠期各种激素的影响,妊娠期妇女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不同于非妊娠妇女,且不同孕期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因检测方法与试剂、碘营养状态、人种等因素的不同,不
普通初级中学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层次的小学,要把他们集合在一个班级里,并产生强大的集体力量,创建出一个优秀班集体,这过程有相当大的难度。班主任带领学生组建班集体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如何生存的过程,他们学到的一切关于个人与集体的东西,将来都会成为做人与生存的本事。集体的舆论、集体的作风和集体的意识能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强的推动力。    一、班主任应努力成为班集体的榜样    三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