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跨文化语用失误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语法错误可能显示出说话人还未掌握一定语言能力,但如果没有按照社交准则来处理话语,就会说出不得体的话来,说话者就会被误解为表现不好”(Thomas 1983,cited in He:688)。因此,詹妮·托马斯在1983年首次提出了语用失误这个概念。从此以后许多国内国外语言学家对语用失误特别是对跨文化语用失误展开了研究。研究语用失误有三种途径:交流失败研究,对比语用学,中际语语用研究。对于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极其有限的几种言语行为。大多数研究者把跨文化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归咎于说话者。在本论文中,研究者本人试着分析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说话者用英语进行交流时所犯的语用失误,在这里我们把英语语用规范作为标准,这是因为英语是目标语并被选择作为交流的中介。我们选择维索尔伦的适应论作为理论基础。适应论融合了交流的许多方面,比如说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合理更全面的解释。从这个理论角度对跨文化语用失误进行调查,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的根本起因。根据适应论,语用现象可以从四个互相联系的方面进行语用分析,即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我们利用适应论所提出的四个角度的顺应对语用失误进行论述和解释。跨文化语用失误与交际语境,语言结构,意义生成过程的动态性和语言使用者的元语用意识程度的关系都将分别进行分析。根据适应论的四个组成部分,我们相应的初步得出四个方面的结论:1.跨文化语用失误发生的原因在于交际的一方没有适应交际另一方的角色,以及他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2.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语境和语言结构在语言选择过程中没有相互顺应的话,语用失误就会产生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3.语言选择以及在做出选择时的心理过程会产生不同的意识程度。社会规范决定了哪种模式是有标志性的,比如说拒绝别人的提议比接受它更容易被注意,因此意识程度更高。说话者在语言选择方面的偏好引起听话者在理解话语时产生错误推导,从而产生语用失误。4.当言语行为框架出现跨文化方面的差异时,交流者在做出语言选择时必须适应对方的言语行为框架,否则就有可能发生语用失误。适应论不仅在研究跨文化语用失误方面很有解释力,而且它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可以帮助交际者解决交流过程中出现的语用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