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每年以至少10%的速度增长,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渗滤液对地下水的污染、细菌的滋生等问题也成为安全隐患。虽然降低垃圾产生量可以作为缓解这些现象的手段,但垃圾的产生量根据生活条件及方式遵循一定规律,不会在短时间内骤然减少,而通过垃圾分类则可以减少垃圾处置量。我国垃圾分类事业进程缓慢,普通居民对垃圾分类只停留在一个概念层面,大量可回收资源由于没有实施垃圾分类而浪费,结合实际情况我国适合逐步推行分类回收项目。根据比对,大学生群体作为初步实施对象是较优选择。通过在武汉高校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可知高校学生对亲身参与垃圾分类回收项目的意愿较强,环保意识普遍较高,但与试点分类回收项目实施的效果对比,发现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紧密关系,环境意识只有在某些情境因素下才能转化为环境行为。垃圾分类模式对分类效果也有着直接影响。德国、日本分类模式虽十分完善,但目前并不适用于我国。通过校园实际情况提出的分类模式与我国现有分类模式比对,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验证,本文提出的分类模式在高校中更具可行性。高校垃圾分类回收项目,将从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两个方面来探究其可行性。由于高校垃圾组分差异性不大,项目组成员选取武汉几所高校实施小规模的分类回收项目,要求参与者将垃圾简单分为干、湿两类后,项目组成员再进行细分类、称量,得到基础数据,并以一所规模为四万人的高校作为项目评价对象,比对相关数据对学生垃圾及主要可回收物产生量进行估算,对高校垃圾分类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通过计算,可知在一所规模为四万人的高校实施垃圾分类回收项目三年后的费用-效益评估经济净现值ENPV为4.8万元,项目是具有经济可行性的;同时从宏观层面对高校垃圾分类回收项目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风险进行分析,可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减少可回收资源的浪费,还会带来美化校园环境、提升地区形象、促进旅游业发展等一系列正面影响,虽会减少部分废品回收人员收入,但可以通过相关措施解决此问题,且带来的社会影响将会促进我国垃圾分类事业的发展。当然垃圾分类事业的推动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配套设施需跟进,回收模式要因地制宜,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回收市场管理体系,分步实施,我国的垃圾分类回收事业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