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反复制动建立心理应激大鼠模型工作的基础上,参考睡眠学指标和神经递质指标,进一步评定心理应激失眠大鼠动物模型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评价加味逍遥散调治应激性失眠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动物选择健康清洁级同种系Wistar大鼠50只,雄性,体重200-250g,鼠龄8周。根据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C)、模型组(Model,M)、中药组(Herb Group,H)、西药组(Western Group,W)及中西药结合组(Integrated Group,I)五组,每组10只。各组动物均进行手术安装电极,用以记录脑电、肌电活动,术后休息一周的动物采用限制性制动的方法造模,各药物组分别灌胃给予中药加味逍遥散、西药舒乐安定以及中西药加味逍遥散及舒乐安定各一半,每天制动给药,在第1、3、5、7、10、15天制动后进行睡眠监测。第15天取材,将以上五组动物分别用于组织学检测,观察各组中缝核、海马区域P物质(SP)免疫组织化学改变;同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以上区域的超微结构;另外,利用高效液相法检测这三组血清、中缝核5-羟色胺(5-HT)的含量及血清、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结果:1大鼠睡眠时相:1.1与对照组比较,限制性制动模型组大鼠第1、3、5、7、10、15天觉醒(W)时间分别增加,非快眼动睡眠(NREMs)和快眼动睡眠(REMs)时间分别减少。1.2与限制性制动模型组比较,西药治疗组大鼠第1,3,5天W时间分别减少,第7,10,15天W时间分别增加;中药治疗组大鼠第1天W时间增加;第3,5,7,10,15天W时间分别减少;中西药结合治疗组大鼠第1,3,5,7,10,15天W时间分别减少。1.3与模型组比较,西药治疗组大鼠第1,3,5,7天NREMs时间分别增加,第10,15天NREMs时间分别减少;中药治疗组大鼠第1天NREMs时间分别减少,第3,5,7,10,15天NREMs时间分别增加;中西药治疗组大鼠第1,3,5,7,10,15天NREMs时间分别增加。1.4与模型组比较,西药治疗组第1,5,7,10,15天REMs时间分别增加,第3天REMs时间减少;中药治疗组第1,5,7,10天REMs时间分别增加,第3,15天REMs时间分别减少;中西药治疗组第1,3,5天REMs时间分别减少,第7,10,15天REMs时间分别增加;1.5模型组大鼠造模后觉醒次数增多;中药加味逍遥散调治后觉醒次数减少。1.6模型组大鼠第1,3,5,7,10,15天NREMsδ波分别减少;与模型组相比,中药加味逍遥散调治后第1,3,5,7,10,15天NREMsδ波分别增加。2组织学鉴定:2.1电镜下可见心理应激性失眠大鼠中缝核以及海马神经元细胞核染色质浓缩并边集;粗面内质网扩张、排列紊乱和脱颗粒;线粒体肿胀,部分空泡样变性;高尔基复合体肿胀和极性消失;髓鞘板层排列疏松、间隙加大,内部轴突神经丝松解、弯曲;突触结构分界不清,突触小泡稀疏。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病变。2.2正常对照组SP主要分布于神经元细胞的胞体,胞核胞质均有表达,呈棕色颗粒状。心理应激模型组SP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染色变浅。中药加味逍遥散或中西药结合治疗后SP阳性细胞表达增多。3神经递质含量:3.1血清和中缝核5-HT含量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5-HT轻度下降,中缝核5-HT明显下降。与模型组相比,中药调治后血清5-HT轻度升高,中缝核5-HT明显升高。3.2血清和下丘脑NE含量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和下丘脑NE含量升高,经加味逍遥散调治后,血清和下丘脑NE含量明显下降。结论:1利用限制性制动方法建立大鼠心理应激性失眠模型是可行的。2限制性制动模型可以引起大鼠中缝核、海马超微结构改变以及中枢神经递质含量发生变化。3中药加味逍遥散或者中西药合剂调治心理应激性失眠的疗效较明确稳定,可以减少觉醒时间,增加NREMs。同时使受损害的海马、中缝核得到部分修复,神经递质的含量也基本恢复正常。4中药加味逍遥散调治心理应激性失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5-HT、NE、SP等神经递质的含量、修复神经内分泌紊乱所造成的组织细胞的损害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