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疆观是人们对边疆的基本看法,主要包括对边疆的地理空间、边疆局势、民族状况、如何处理与边疆的关系、治理边疆等方面的基本认识。作为思想意识,边疆观既来源于人们对边疆历史与现实的认识,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们对边疆关系的处理,影响着边疆的发展。因此,对边疆观的探讨,理应成为我们认识中国边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明代是云南边疆社会历史发展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以边疆观为视角,探讨明代云南边疆社会发展的认识根源,不但有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明代云南边疆的历史,也可对今天我们认识和治理云南边疆提供借鉴和参考。边疆观是一个新的学术命题,目前虽然有学者发表论文对边疆观的概念、某些历史时期边疆观的状况作过探讨,但学术界对边疆观的概念等理论问题并未形成统一认识,对明代云南的边疆观尚乏专文进行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吸收已有的边疆观的基本看法,以学术界业已存在的厚实的西南边疆史研究成果为依托,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将边疆观限定于明朝统治者对云南边疆的基本认识这个层面,对明代云南边疆观作了一次初步的探讨。本文共分三章,以明朝洪武年间平定云南、正统年问“三征麓川”和万历年间的中缅冲突为重要切入点,粗浅地探讨了明朝初期(洪武—宣德时期,1368—1435年)、中期(正统—正德时期,1436—1521年)、后期(嘉靖—崇祯时期,1522—1644年)三个历史时段明统治者的云南边疆观。文章结合历史背景及历史影响,基本勾勒出了明代边疆观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探讨了三个时期统治者的云南边疆观。明初的云南边疆观主要表现为云南自汉以来即属中国的疆域观,宽严适度、威德并行的治滇观,以及“非惟制其(云南)不叛,重在使其无叛”的思想;明代中期以对云南边疆麓川问题的讨论为边疆观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征与不征两大观点,最终征伐观获胜。正统年间“三征麓川”,基本上实现了云南边疆的稳定,但征讨对明廷形成的政治、军事与财政影响,对明末消极的云南边疆观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同时,明中期的云南“浸浸具有华风”、“与中州埒”等社会发展观,及云南基于腹地、边陲与外夷关系构建起来的边防观,也是重要的边疆观内容。明代后期的云南边疆观,则集中转向处置内地土司叛乱与社会动荡的而形成的“以夷治(制)夷”观和应对缅甸内侵的“以不治为治”、“治以不治”的消极边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