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走向来看,明代杂剧无疑是元杂剧的赓续,但却呈现出与元杂剧不同的风貌。作为明初最为重要的剧作家,朱有燉在遵守元杂剧体制的基础上,创作上有较大突破。朱有燉的杂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胜于同期其他作家,体现了明初杂剧的主要特点,对研究古代中国戏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朱有燉在杂剧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值得深入研究。但就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朱有燉的关注侧重于文学意义,分析多于考证,思想评价多于文献梳理,而从文献角度进行全面研究尚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不囿文本限制,在考证其生平的基础上,利用文献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力图对朱有燉杂剧的体制、本事、典故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爬梳。本文共计六部分,结构层次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介绍选题缘起,明确研究对象,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朱有燉杂剧的概念及相关事象进行界定。其二是回顾朱有燉杂剧的研究历史,对研究现状予以概述,从而凸显本文的研究空间及价值定位,并就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本文的写作予以展望和设定。第二部分为朱有燉生平及杂剧创作考。首先,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集中呈现朱有燉的生平行藏,凸显展示其贵族和文人的双重身份。身为皇族,朱有燉受封世子,后袭周王,奉藩守国,然权力斗争波谲云诡,致使其半生波折半生闲。作为文人,他勤学好古,留心翰墨,精于音律,善于制曲,毕生著述丰厚。其次,梳理相关文献,对朱有燉的杂剧创作历程,杂剧作品的著录、结集、版本情况进行考证。朱有燉走上杂剧创作之路,既是客观环境所致,也是主观选择的结果,其杂剧创作时间跨度之长、作品题材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基于种种原因,朱有燉杂剧的著录、结集及版本相对复杂。第三部分为朱有燉杂剧体制考。杂剧体制的变化,既是戏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发展脉络的客观记录。本章结合文本,从结构、曲体及表演三个方面,对朱有燉杂剧体制进行考证,从而彰显其对杂剧体制的继承及突破。在文本结构方面,朱有燉的杂剧打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体例,无论是开场、场次乃至题目正名都有创新之处;在曲体方面,朱有燉杂剧的宫调、套曲使用灵活自由,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套曲、只用北曲的惯例,且融入了大量的民间曲调,存在着“不变”与“变”的鲜明特征。在表演方面,朱有燉不仅在脚色设置上更加富于变化和开放,在演唱和舞蹈中也融入了多元化的文化因子,从而增强了舞台效果。第四部分为朱有燉杂剧本事考。对戏曲本事流变进行研究,历来是学人研究的兴趣所在。而朱有燉的杂剧,本事来源非常广泛。本章充分利用文献资源,对朱有燉杂剧的本事来源进行考证,藉此展示其杂剧在题材选择上的倾向。朱有燉的杂剧大致可分为原创剧目和改编剧目两类,其中,原创剧目或取材藩府花木,搬演节日庆典,用以庆赏佐樽,称颂太平盛世;或取材以自身经历和当时社会事件,开创了明代时事剧创作的先河。其改编剧,或是对前人作品进行改造,重新设置关目设置;或源于历史典籍,或源于文献传说,进行主观性创造。第五部分为朱有燉杂剧典故考。朱有燉博学好古,其杂剧作品不但大量使用史实、故事、戏曲神话、传说、名物典章,而且引用或化用了前人的诗词、曲文。在运用事典时,朱有燉充分发挥了事典引用故事的特性;而在运用语典时,他广泛引入典籍语句、前人诗文,以此来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本章对朱有燉杂剧中事典、语典两类分别考证,并根据运用典故的不同方式,对其进行全面的论述。第六部分为余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本文进行总结,结合对朱有燉杂剧的体制、本事、典故的考证,对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整体评价。其二是对朱有燉杂剧文献研究的展望。朱有燉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考察其他戏曲文献的重要参考,其研究需要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