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microPET-CT及神经功能评分评估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经静脉移植治疗脑出血大鼠的疗效,并探讨其部分治疗机制。 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采用自体动脉血二次注血/退针法制作脑出血模型。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2组:移植组及对照组,将从人脐血中分离出的新鲜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UCB-MNCs)按细胞密度为1*107/ml经尾静脉注入移植组大鼠体内,对照组大鼠造模成功后不予任何特殊治疗。各组大鼠均于移植前及移植后的3、7、14、21天,通过microPET-CT及Longa评分对大鼠脑代谢变化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 结果:1.移植组与对照组大鼠血肿中心脑代谢水平均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移植组大鼠血肿中心脑代谢水平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23,P=0.0009<0.05),对照组大鼠血肿中心脑代谢水平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89,P=0.0005<0.05);除移植前及移植后第3天,其余各个时间点两组大鼠血肿中心脑代谢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移植组血肿中心脑代谢(SUV%)水平高于对照组血肿中心脑代谢水平。2.移植组与对照组大鼠血肿周围脑代谢水平均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移植组大鼠血肿周围脑代谢水平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558,P=0.0006<0.05),对照组大鼠血肿周围脑代谢水平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83,P=0.0003<0.05);除移植前及移植后第3天,其余各个时间点两组大鼠血肿周围脑代谢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移植组血肿周围脑代谢(SUV%)水平高于对照组血肿周围脑代谢水平。3.移植组与对照组大鼠血肿及其周围缺血组织体积均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移植组大鼠血肿体积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393,P=0.0004<0.05);对照组大鼠血肿体积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719,P=0.0009<0.05);除移植前,其余各个时间点两组大鼠血肿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两组大鼠血肿及其周围缺血组织体积的变化趋势不同,移植组体积减小的趋势较对照组明显。4.移植组与对照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随时间发生变化: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238,P<0.001);对照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233,P<0.001);除移植前及移植后第3天外,其余各个时间点两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低。5.对照组与空白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对照组大鼠造模后血清中TNF-a、IL-6较空白组均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后第3天,TNF-a达峰值,后逐渐下降,至第7、14天时仍较空白组大鼠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21天降至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水平在造模后即升高,于第3天继续升高,在第7天达峰值,后逐渐下降,至第14天时仍较空白组大鼠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21天降至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移植组与空白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比较:移植组大鼠在细胞移植前,TNF-a、IL-6水平较空白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细胞移植后第3、7天,TNF-a、IL-6水平与移植前相比较呈下降趋势,但较空白组仍高,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第14天、21天时其水平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P>0.05)。7.移植组与对照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比较:细胞移植前,两组血清中TNF-a、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移植后第3、7、14天,移植组大鼠血清中TNF-a、IL-6水平较对照组大鼠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第21天两组大鼠血清中TNF-a、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这项研究初步表明,通过尾静脉移植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可以促进大鼠脑出血的恢复,治疗机制之一可能与其能够减少炎性因子表达、抑制炎性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