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研究颅内多发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可能是探寻颅内动脉瘤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的重要方法,尽管有许多研究报道了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与颅内多发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是不同的。虽然有几项研究也报告了颅内多发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但结果是有争议的。我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我们的临床数据并结合荟萃分析研究来探寻颅内多发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6年至2019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湖南永州市中心医院,唐山工人医院的神经外科被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医疗记录。将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为两类,一类是颅内单发动脉瘤的患者,另一类是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患者。所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的分类都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所有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缺血性中风病史,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肾脏疾病史,感染性疾病史,入院时Hunt–Hess分级,入院时Fisher’s分级,入院时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对所有变量进行检验,然后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寻与颅内多发动脉瘤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许多研究曾指出平均年龄、性别、吸烟史、原发性高血压、饮酒史、糖尿病史是颅内多发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有较多文献指出他们不是颅内多发动脉瘤形成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对颅内多发动脉瘤形成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因此,我们进行了后期的荟萃分析研究,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Pub Med等电子数据库,检索所有颅内多发动脉瘤形成相关因素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和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CCT),检索的时间从数据库的成立之时至2020年02月29日。除此之外,对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人工筛查以寻求可能遗落的文献。由两名作者分别从纳入的研究中提取数据,后将提取的数据(中位数、范围、试验规模、均值差、标准差)输入提前设计的标准化表。我们使用STATA version 11.0(STATA Corporation,College Station,Texas,USA)进行统计分析。当I~2<50%时,我们认为数据无明显异质性,根据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version 5.1.0)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荟萃分析。当I~2>50%时,我们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效应量。结果:共有565名患者参与了我们的回顾性研究,449名患者患有颅内单发动脉瘤,116名患者患有2个或更多的动脉瘤。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颅内单发动脉瘤组与颅内多发动脉瘤组在女性性别、吸烟、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家族史、蛛网膜下腔出血史等方面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女性(odds ratios,OR=1.624)、原发性高血压(OR=1.563)、高血压家族史(OR=2.496)是颅内多发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此外,我们的荟萃分析研究共纳入31篇文章。颅内多发动脉瘤组的总人数为10419人,而颅内单发动脉瘤组的总人数为33468人。我们的荟萃分析研究一共评估了六项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与颅内单发动脉瘤组患者相比,颅内多发动脉瘤组患者中女性人群比率[OR=1.609,95%CI(1.414,1.830),P<0.001]、吸烟人群比率[OR=0.512,95%CI(0.353,0742),P<0.001]、具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人群比率[OR=1.510,95%CI(1.173,1.944),P=0.001]、高年龄的人群比率[WMD=2.133,95%CI(0.492,3.774),P=0.011]明显较颅内单发动脉瘤组多。然而,在饮酒史[OR=0.985,95%CI(0.837,1.160),P=0.859]和糖尿病史[OR=0.646,95%CI(0.323,1.290),P=0.216]方面,二者没有发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原发性高血压病史、高血压家族史是颅内多发动脉瘤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荟萃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高龄,女性人群的颅内多发动脉瘤患病率较高,具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和吸烟史的患者也会影响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形成,这些危险因素应加以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