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山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封建正统文化的儒学曾在此繁荣一时。但到了封建末期,由于长期的闭关自守,人们的思想日趋禁锢;再加上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逐渐走到了尽头,使得文化、教育停滞不前。直到近代,中国的大门被列强强行打开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教育才慢慢苏醒。20世纪前的山东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出现了一些教会学校,这无疑为当时山东的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但传统的私塾、书院仍占绝大多数,并未改变山东教育的落后状况。庚子事变后,深受打击的清政府终于决定实行变革,推行“新政”,将教育改革作为其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山东的教育才冲破了传统的束缚,在“新政”教育改革的指导下,掀起了新教育运动。
在新教育运动中,山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原有的旧学堂改为新学堂,同时又创办了大批的新式学堂,其中创办的女子学堂,打破了几千年来女性被排斥在正规教育之外的局面;二是培养新式教师:三是改革考试制度,科举制度下的学生只知死记硬背,无法学以致用,况且那些儒家的空虚理论也无多大实际功用,只是统治者用来麻痹人们思想的工具。第四个方面的措施就是政府大量派遣留学生,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山东的新教育运动通过以上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得教育的普及率大大提高:此外,山东在“癸卯学制”的指导下建立起从蒙学到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并使新式学堂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以及管理体制上都有了近代化的影子。山东新教育运动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由于这场教育运动是在封建统治阶级的领导下发起的,因此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尽管如此,但由于这次教育运动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所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对山东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新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培养出了大批的新式人才,这些人才充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了山东社会近代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