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经皮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目的】回顾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脊柱外科自2003年5月至2009年3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56例,共87个椎体。手术前行骨密度,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疼痛程度、影像学改变;包括VAS评分,ODI指数,侧位X线片椎体术前、中、后壁高度,测量后凸角度,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影像学改变的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比较,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临床疗效及与骨水泥注射量的关系。【结果】5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原有症状加重或神经症状出现,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量1.2-5.5ml,平均胸椎2.4ml,腰椎3.2ml,术后获得平均26个月随访。VAS评分术前(7.2±1.7),术后(2.3±1.1),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ODI指数术前(64.8±1.1)%,术后(41.1±1.0)%,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水泥填充率1级、2级、3级各组之间与疼痛缓解程度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 > 0.05)。椎体前缘高度术前(14.7±4.2)mm,术后(16.2±3.9)mm,中部高度术前(11.6±3.6)mm,术后(14.5±3.8),统计学分析术前术后椎体前壁和中间高度存在差异(P<0.05);椎体后壁高度术前(22.1±5.3)mm,术后(23.7±2.6)mm,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后凸角度术前(21.7±5.9)o,术后(16.6±5.2)o,后凸角变化有差异(P<0.05);利用相关性分析对手术椎体各部位高度变化进行相关分析,骨水泥注射量与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变化,后凸角度(术后与术前差值)成正相关,(P <0.01);与术后椎体后缘高度变化无相关性。【结论】1.经皮椎体成形术能有效缓解疼痛,增强椎体力学性能,恢复椎体稳定性;2.一定范围骨水泥注射量与手术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后凸角度恢复有正相关性。第二部分弥散体积概念建立及初步数字化研究【目的】提出骨水泥弥散体积的概念,分析弥散体积的相关因素,为减少骨水泥外渗并发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CT56份,得到CT图像数据;将图像数据转化为DICOM格式。将图像导入CT机自身所带软件Vitrea工作站,在DICOM格式上采用手工勾勒出骨水泥弥散范围,逐层进行勾勒,最后应用该软件提供的Calculate 3D功能,对每个手术椎体所有层面进行计算,获得弥散体积;根据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密度,设定CT值(1000-3000),计算得出骨水泥注射体积;对骨水泥注射体积与弥散体积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56份CT共有87个椎体获得扫描计算。其中弥散体积:T10(2941.7±0.1)mm3, T11(2897.5±0.2)mm3,T12(5813.1±1.7)mm3,L1(3127.1±0.7)mm3,L2(4373.4±2.5)mm3 ;注射体积:T10(1242.8±0.4)mm3,T11(1464.2±0.1)mm3,T12(1121.7±0.7)mm3,L1(1475.3±1.8)mm3,L2(3118.6±1.7)mm3。各椎体弥散体积与注射体积分别统计学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相关性分析对骨密度与弥散体积进行相关分析,骨密度与骨水泥弥散体积负相关(P <0.001)。【结论】1.弥散体积是一个与注射体积不同的概念,是一种更能客观反映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情况的指标;2.弥散体积与骨密度相关,在同一注射压力下,骨密度高者弥散体积大,所需骨水泥体积小,骨密度低者,弥散体积小,所需骨水泥体积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