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模糊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人类对于所描述对象的类别及属性的不确定性、人的身份差异以及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客观事物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等。作为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模糊语言学的研究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研究方法以扎德(Zadeh,L.A.)的模糊集理论为基础。语言学家对于模糊语言的研究多为词汇和语义层面的静态研究,而对于特定语境下的语用模糊的动态研究则并不多见。事实上,语用模糊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交际策略。之所以说它是一种交际策略,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于语用模糊的使用出于一种主观故意。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对语用模糊的定义不尽相同。关于语用模糊产生的原因,一直是专家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从语音、语义、句法以及语境等几个层面对语用模糊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难发现语用模糊这种语言现象在言语交际中是普遍存在的。托马斯(J. Thomas)对语用模糊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国内的语用学家,如何自然等人也对语用模糊进行了分类。除了分类,学者们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语用模糊与语用学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上。这些理论包括动态语用学理论、语言顺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等。关于动态语用学,托马斯认为意义的生成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若干因素,例如语境等。很多学者运用动态语用学对语用模糊进行分析。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对于语用模糊的动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维索尔伦认为语言与社会、人的认知以及一些文化因素息息相关。人类对于语言的使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这个选择的过程基于几个因素,包括变化性、协商性和适应性。关于语用模糊的功能,学者们普遍认为语用模糊在言语交际中具有很多积极的作用。这些积极作用包括:首先语用模糊体现了“礼貌原则”和“面子保全论”,语用模糊和礼貌原则以及面子保全论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语用模糊策略的使用使话语显得更加有礼貌,并且能够保全说话者和听话者的面子。除此之外,语用模糊提高了话语的灵活性和适当性;提高了语言的准确性以及能产生幽默的语言效果等。除此之外,语用模糊也存在一些消极作用。对于语用模糊现象和策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对于成功地进行言语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奥斯卡获奖影片人物对白为例,对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主要采用例证的方式对语用模糊及其功能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