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中国当代文学中英雄主题表达现象的一种尝试性研究。 作为文学永恒主题之一的英雄精神,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不仅是突出强调、贯穿始终的,而且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本文运用格雷马斯的语义结构理论为主要分析框架,以老子“反者道之动”为基本逻辑依据,把中国当代文学四个阶段中的英雄主题表达现象,表述为正典英雄现象,非英雄现象,反英雄现象,非反英雄现象。利用这一结构框架与思维逻辑,审视了中国当代文学中英雄主题表达现象的演变与转折轨迹,分析其内在依据,探讨其发展走向,从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曲折历程。 本文认为,英雄主题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时代与社会变化的寒暑表。作为当代文学开端的前十七年文学,仍是“五四”革命文学的继续,加上处于暴力革命结束与和平建设开始的历史交替期,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下,英雄主题的两大题材——革命战争与农村改造,都体现为一种革命需求下的规定性表达,这也就成了当代文学的正典。“文革”十年,尽管论者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有是十七年的继续或者与十七年背反两说,但是主流意识形态未变,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未变,所以英雄主题的表达仍着重在革命战争历史与当下现实斗争两大题材,而此“英雄”已非彼英雄,因其表达的极端化,似只能以“非英雄”观之。“文革”后,拨乱反正,英雄主题也在创作中呈现出徘徊、探索乃至逆反式的表达轨迹。在历史与现实两大题材中,以莫言的土匪英雄和王朔的痞子英雄最为引人注目,其逆反性、反讽性之突出,成了“反英雄”现象的标志。进入九十年代后,英雄主题出现了回归性的表达,一是在商品文化大潮中向理性回归,一是向当代文学开端时期的宏大叙事回归。二月河的帝王小说,石钟山的“父亲系列”等等,成了“非反英雄”现象的代表。这一条贯穿当代文学的主题线索是相当清晰的。 本文除导论一章专论英雄、英雄主题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英雄主题及其研究之外,用四章篇幅分论四个阶段的英雄主题现象,而第五章则从意义结构、时代背景、文化语境、社会心理、变化动力、矛盾张力、创作主体、读者接受、传播批评、题材选择、类型转换、发展走向等十二个方面,详尽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英雄主题表达演变与转折的依据。全文既有宏观上的总体把握,又有微观上的个案透视,既有各阶段的纵向研究以成经,又有多方面的横向分析以成纬,形成巨细兼容、经纬交织的立体结构,对达到预期的论证目标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