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要探讨的“社会资本”,是这个词在社会学领域演化之后而得到的与纯经济学上的“资本”范畴意义很不相同的一个概念。 当今,随着新经济浪潮的到来,企业的生存环境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数不清的实例都佐证了企业外部网络关系的重要性。因而,对“组织间关系”的研究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但是,这一领域绝大多数已有的研究成果都是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取得的,而管理学者们对网络的研究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直到今天仍然缺乏普遍认同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些观点对管理理论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到20世纪90年代后,管理学者们才开始重视组织间关系的研究。 本文探讨的是企业社会资本的生成问题,该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 1、本文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提供了概念基础。迄今为止,社会资本尚未取得理论研究主流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本身还有很多基础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本文在这方面尝试着在综合各家之言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作出界定。 2、本文直面很多学者对社会资本概念的质疑,明确社会资本尤其是企业社会资本的理论价值。本文具体分析了对社会资本研究的批评和肯定意见,力图客观地看待这一理论界的热门概念,并指出在弥补现有理论不足之后,社会资本研究会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3、本研究最主要的理论意义在于:从管理学角度提出了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框架,主要从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角度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从当前的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学者们都乐于分析社会资本的影响和功效,而对其如何形成与维持的关注却非常之少。这一方面反映了对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源头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源头研究的不足也使得目前对于社会资本的认知极为混乱。本文对此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希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企业社会资本研究零散且各自为战的状况。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 1、有助于企业认识和评估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推动其发展和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2、有助于中国本土企业之间和中外企业之间实现“共赢”;3、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 除了选题创新(通过检索2005年3月以前的SMJ、OS、AMR、AMJ、HBR等国外权威杂志和国内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没有发现与本选题雷同的文献发表)以外,本文的创新点和理论贡献还体现在: 1、在综合他人观点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 2、尝试着澄清了社会资本与组织资本、智力资本、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3、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概念,如感情社会资本等。 4、区分了各层次社会资本来源的关系要素和个体要素,并初步探析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5、提出了相对完整和比较系统的有关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多层次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并以数学建模方式描述了这一模型。 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文采用的是案例研究的方法。选取了位于北京的一家小型私营翻译公司和位于内蒙的一家大型国有农垦企业集团公司作为代表性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两个企业对比鲜明,有助于探求和归纳出完整的企业社会资本生成模型。笔者对资料的搜集主要采用了深入访谈法和观察法,同时也在互联网上搜索了企业的一些相关资料。 本文的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文献综述。在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结构观、资源观、能力观等不同观点做了介绍和评析之后,本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行为主体所拥有的内部和外部的非正式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可以为该行为主体带来价值”,并明确了该概念的理论价值。 根据拥有社会资本的行为主体的不同,本文把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分为个人、集体(包括团队、部门、企业、政府等组织形式)和社会(或国家)三个层次。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集体层次的社会资本问题。 笔者将企业社会资本定义为:一个企业所拥有的内部和外部的非正式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可以为该企业带来价值。虽然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时间不长,但也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对此做了简要的综述。 本文的分析框架是根据系统主义的要素、构成和环境三维分析的观点,从企业社会资本这种非正式关系的参与主体(要素)、关系本身(构成)和关系所处的环境背景(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展开分析。 1、参与主体。对于企业社会资本而言,参与的主体至少有一方是企业,而企业包括个人、部门和企业三个层次,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企业层次的社会资本。不过,因为个人层次和部门层次的社会资本的生成对研究企业层次社会资本的生成有借鉴意义,并通过层次转化对企业层次社会资本生成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也有必要对之进行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是对企业社会资本各层次的一个全景式的研究。 2、关系本身。本文从以下的角度来分析:一个企业为什么要生成社会资本(动机)、其社会资本的生成受什么因素的影响(来源要素)以及社会资本具体是如何生成的(过程)。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内容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 3、环境背景。与关系发生相关的环境背景包括行业经济背景、政策制度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它们直接对参与主体和关系本身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是关于企业社会资本多层次生成的理论模型。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也是篇幅最大的部分。 首先,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生成作了一般性的分析。结合企业实际和理论文献,本文提出了企业追求外部社会资本生成的主要动机是“功利性”的,是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企业各层次的社会资本来源包括网络、规范、信仰、正式规则、信任等要素。论述中结合环境背景进行了分析,尤其是中国文化,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生成有重要的影响。 接着,用三章的篇幅展开个人社会资本、部门外部社会资本和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生成问题的探讨。 在个人层次分析中,本文提出个人追求社会资本既有“功利性”的动机,又有“自我圆满”的动机。并根据动机和交往对象,将个人社会资本分为感情社会资本、业务社会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 分析中发现,个人本身具有的一些本质特征会对其形成自身社会资本的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是个人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要素。经过整理,本文总结出个人社会资本的重点来源要素包括:网络、共享的规范、正式规则、信任,以及个人的个性特征、目标、所在企业、能力。其中,前四种是关系双方或多方需要共同遵循或拥有的要素,是来源的“关系要素”,后四种就是即这个层次的分析单位——个人自身所应具有的要素,它们被称之为来源的“个体要素”。同时,从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个人社会资本生成的过程,提出了“互动性生成”和“结构嵌入性生成”这样两个生成的途径。 在部门层次分析中,首先剖析了个人社会资本与群体社会资本的不同,指出部门外部社会资本是一种群体社会资本,并将部门外部社会资本分为感情社会资本、业务社会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三类。文章认为,与个人层次相比,部门的感情社会资本非常低。 本文总结出的部门外部社会资本的主要来源要素有网络、共享的规范、正式规则、信任四种关系要素,以及部门的部门文化、部门目标、所在企业、部门能力四种个体要素。部门追求外部社会资本的动机虽然有“自我圆满”的一面,但主要还是“功利性的”,这种功利性体现在部门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企业对部门的要求上。 与个人社会资本的生成相类似,部门外部社会资本也有“互动性生成”和“结构嵌入性生成”这两个生成的途径。与个人之间交往互动不同的是,部门对外的交往互动是分层次的,包括部门内部个体与外界的互动,以及部门作为整体与外界的互动。前者产生的社会资本需要转化才能成为整个部门的社会资本。文章认为,结构嵌入性生成的社会资本本身就是以部门整体为载体的。 在企业层次分析中,本文将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分为业务社会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并总结出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主要来源有网络、隐性契约、正式关系、信任四个关系要素,企业文化、企业能力、企业经营战略和企业形象四个个体要素。 通过企业调研和理论分析,本文的观点是成熟的大企业较多地体现出理性主体的特点,初创的小企业较多地体现出政治主体的特点,但纯粹的理性主体和纯粹的政治主体都只存在于理论中,对于企业的社会资本生成,还是能够找出一个通用的模型。 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生成也是分层次的。文中重点论述了个人社会资本向企业社会资本转化的过程。首先,本文找出了为企业社会资本贡献最大的企业成员——边界人,然后,联系企业的具体做法,归纳提出了将个人社会资本转化为企业社会资本有两种方式,“扩散效应”与“吸收效应”。 企业整体也可以产生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文章认为不依赖于个人的企业整体社会资本的生成与维持,需要重视企业社会资本八个方面来源要素的培养,需要使企业与其它外部社会实体交往互动的模式固定化。与部门层次一样,企业社会资本的结构嵌入性生成与企业整体通过互动生成社会资本这两个过程不能完全脱离开来,需要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 文中还探讨了企业内部与部门内部社会资本的界定与生成原因。 最后,综合以上的分析,本文建立了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多层次理论模型,并通过建立数学公式表达了企业社会资本生成的多层次函数关系。 第三部分,结论与展望。这一部分中,首先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阐述了这些观点对企业管理者的借鉴意义。然后,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本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在本研究基础上可以继续深入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