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BT功率模块键合线失效分析及其状态评估方法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376004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蓬勃发展,功率变流装置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更严峻的工作条件和更优化的产品性能对功率变流装置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功率变流器的核心器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的可靠性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据国外最新的一项关于变流器系统中各个组件故障率分布的失效统计,功率半导体器件以21%的故障率成为变流器中最为脆弱的组成部分。而IGBT作为众多功率半导体器件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如何有效提高IGBT功率模块的可靠性水平成为当今研究的重点。在IGBT模块故障机理的研究中,焊料层疲劳和键合引线故障被认为其两种主要的失效模式,并制定了相应的失效评估标准。由于焊料层技术的不断改善,IGBT模块键合引线故障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长久以来,键合引线故障一直是制约IGBT模块可靠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论文首先介绍了IGBT功率模块可靠性的研究背景,阐述了当前针对IGBT功率模块可靠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对IGBT键合线失效分析及其状态评估的重要性。然后,以西门康系列的SKM50GB12T4型号为例,在Simplorer中建立该模块的动态模型,搭建半桥测试电路以及双脉冲测试电路,验证了该动态模型的有效性。提取模型的电压电流波形,利用提取到的电压电流数据在matlab中进行离散积分计算,得到模块的功率损耗。其次,在ANSYS中搭建IGBT模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将得到的功率损耗作为初始条件对其进行温度场和应力场分析,设置多组对比仿真实验,得出当键合线发生脱落故障时,对模块内部的温度和应力变化影响较大,加快IGBT功率模块的失效。最后,搭建全桥逆变器实物平台。通过对未塑封的IGBT模块进行人为的键合线挑断试验以模拟IGBT模块因恶劣工况或正常老化而导致的键合线脱落故障,利用高低温试验箱模拟环境温度的变化,且改变负载从而改变模块的正向导通电流,记录IGBT模块集射极饱和压降,建立环境温度、正向导通电流和饱和压降的三维数据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健康的IGBT和键合线断裂的IGBT在饱和压降曲面上具有很好的区分度。为了快速有效地对IGBT功率模块键合线的故障进行监测,根据饱和压降增量将键合线故障分为三个等级,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后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三维数据进行建模预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准确预测键合线的故障等级,从而实现对IGBT功率模块键合线的状态评估。
其他文献
压疮是一种由于骨头突起处的皮肤组织层受到持续的压力而产生的临床常见病,长期卧床的病人若没有经常翻身则容易患上压疮。压疮的发展通常分为四个阶段,但只有第一个阶段的压
近年来,基于分层制造原理迅速发展起来的生物三维(3D)打印技术,为组织器官再生和临床修复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与解决方案。3D打印技术所用的生物墨水必须具
图像描述生成旨在为给定的图像生成相应的自然语言文字描述。图像描述生成涉及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近年来,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描述生成方法
使用数码相机或智能手机拍照已经成为日常的生活习惯,多样的图片编辑方法和后期处理工具的出现使照片更容易被编辑和修改,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利
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血液与体内各部分关系密切,当疾病袭来,体内的变化也常最先在血液中显现出来。同时,血液检测简单低创,故而常见于在医学的初步诊断中。血常规(complete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分工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从高速增长逐渐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资本、技术高度密集的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支
空间能力作为人类认知能力中的基础部分,是产生、提取、保留和操作视觉空间信息的一种能力。空间的信息会涉及到物体的形状、定位、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等。这些信息通过人
高速铁路和航空等高端科技的高速发展,对钢的质量和性能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然而,钢中较低含量的氧、硫等气体杂质及夹杂物严重影响了钢的力学性能,限制了钢在高端行业的应用,所以需要进一步的工艺拓展。本论文先以物理模拟实验为基础,研究了微细气泡数量及上浮速率对去除夹杂物效率的影响。然后以低碳钢为研究对象,采用增压减压法+真空感应熔炼工艺,研究了钢液中溶解氮气的含量对于去除气体杂质元素及夹杂物效果的影响,探
当今社会工业、经济等飞速发展,多种化学性质稳定、毒性大且难被生物降解的微污染物随之进入到水体、土壤等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对给水质量、生态安全乃至人类健康都造成了
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跨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药物递送提供了重要手段。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纳米递药系统的跨BBB递药效率,而对其入脑后如何清除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鲜有探讨。从用药安全性角度出发,有必要考察具有脑内递药特性的纳米递药系统入脑后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特征,为其合理设计与应用提供重要依据。基于前期工作,本课题提出:除脑内原位代谢外,新近发现的胶质淋巴系统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