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方法与课程知识具有内在联系,课程知识问题是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关键性要素。从课程知识观的视角来看,教学方法改革并不是以“方法”自身的改造、转变为逻辑基点,而是立足于知识观的深层价值变革。知识观视野下教学方法的历史演化表明,知识观变革是支持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在逻辑和理论依据,教学方法主要处理的是人和知识之间的关系问题。但基于教师访谈、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等实践研究表明,许多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际做法正走入一个脱离知识问题探索的“唯技术”误区:仅仅注重教学方法的技术替换或增加,对现代化技术盲目崇拜。这种误区实质上是排除了人的价值问题、知识的情境问题,视知识为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人成了知识的绝对服从者。如此一来,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改革要求的知识观相去甚远,甚至完全背离,这拉大了课程改革理想与教学现实的差距。教学方法改革的技术误区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一方面,外在的直接因素来自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技术主义膨胀;另一方面,外在因素的存在且持续影响又说明改革缺乏强大的内在支持。因此,增强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在支持,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消解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课程知识观的重建应该引领教学方法的实质变革,从而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持续而坚实的内在支持。教学方法的知识观基础主要涉及两个重要层面:一个是知识对于人的价值问题;一个是人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学方法改革所要讨论的三个关键问题为:第一,通过对教学方法改革的知识价值观分析,合理定位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教学方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历史上人们对知识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选择分别导致教学方法改革的不同导向,即知识的目的取向和知识的手段取向,这两种取向都造成了学习者和知识的相互割裂。当代教学方法改革需要立足于知识和人整合的基点来确立新的价值取向,将知识和人视为一个生成过程中的关系体。在生成性取向的指导下,教学方法改革目标的设计需要考虑四个重要的矢量:(1)目标取向:对知识价值定位的思考;(2)目标来源:对知识价值的现状思考;(3)目标结构:对知识价值系统的思考;(4)目标向方法转化:对知识价值实现途径的思考。第二,通过教学方法改革的知识获得观分析,明确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基础和依托,即“如何教”应基于“如何学”。特别是要体分析两个与教学方法实施密切相关的问题:一个是知识获得标准的认识问题,一个是知识获得方法的认识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往往会对教学方法的实施造成一定羁绊。第三,通过教学方法改革主体条件的分析,把教师的知识观变革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决策主体、实践主体、利益主体合一的核心主体。为了加强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的适应性、理解性、主动性,推动教师从事自觉的改革实践,需要培养教师的生成性知识观。并在生成性知识观的引领下促进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改变,以最终实现教师、知识和方法的整合,使教师超越对教学方法的技术性理解和运用,将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自身的一种教学智慧,融入教师主体素质中。